ID: 23167246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3次 大小:1751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 cover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多彩童年”为主题,编排了《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儿童生活,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念,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和珍惜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已经学过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等要素基础上的延伸。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教材从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都提出了要求。本单元的习作话题是“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并用上合适的词语来形容一个人,能给习作取一个表现人物特点的题目。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诗歌中展现的童年生活与传统文化元素,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对传统文学的热爱。 语言运用:会认“墨、染”等5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墨、染”等11个字,掌握“水墨画、染绿”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独特的语言表达,学习运用形象的语言描绘生活场景,提升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培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在赏析诗歌的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 审美创造:欣赏诗歌描绘的优美画面,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诗歌中美好童年的理解,如绘画、仿写等。 5. 思政元素: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与美好,引导学生珍惜童年时光,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2.创编诗歌,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揭题解题 1.教师导入新课: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幅美丽的画,咱们一起欣赏欣赏。 2.教师总结:这些画大多寥寥几笔,但笔墨的浓淡晕染出了诗意的画面,像这样的画,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用简约凝练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别有韵味的场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3.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学生书空:童年的水墨画,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初读课文 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一说:这三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些场景? 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3.水墨画 染绿 浪花 溅起 打碎 教师组织读词语:学生自读两遍,开火车读,齐读。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4.教师检测识字效果:识字小游戏认读词语:染绿 墨水 溅起 浪花 打碎 教师指导:注意读准前鼻音“溅”。 5.教师组织交流:说说这三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些场景? 学生活动:分组读书,交流汇报,试着用上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将三幅画面说清楚。 教师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6.教师总结:这就是藏在小诗中的三幅水墨画,画出了孩子们五彩的童年。 三、聚焦《溪边》,欣赏画面 1.教师过渡:让我们先来走进第一幅“水墨画”,去欣赏一下在“溪边”发生的趣事。 2.感受《溪边》画面。 (1)教师出示要求:朗读《溪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学生交流汇报。 (3)欣赏图片 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鱼儿。 3.想象诗歌画面,走进诗歌意境。 (1)教师提出问题: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美妙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活动:画出课文中你觉得精彩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交流语句: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