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课 《灯笼》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词。 2.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爱国之情。 4.以“灯笼”为线索,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5.品味语言,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1.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2.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学生对灯笼并不陌生,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在哪里, 见过什么样的灯笼;也可以出示一些灯笼的图片,设置情境,让学生说说灯笼通常带给我们哪些感受。 2. 学习字词。 字词学习 以“ 读读写写 ” 中涉及 的字词为主, 如“ 争讼( sònɡ)、 斡( wò) 旋、 思慕 (mù)、怅惘(chànɡwǎnɡ)、锵( qiānɡ) 然、燎( liáo) 原、熙( xī)熙然”要注意读音和字 形,“领域、静穆、思慕、褪色、人情世故”等常用词要学会使用。此外,“幽悄( qiǎo)”的 “悄”是多音字,要加以留意;神龛(kān)、星阑( lán)、司马懿(yì)等词语知道读音和意思 即可,不要求掌握。 3. 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 1 )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能参考的只有阅读提示,建议教师布置预习,让学生查找相应的 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明确:本文写于20 世纪30年代。当时国难深重,作者自己也久别故乡,漂泊在外。对家乡、 祖国的情感,在作者的心胸中激荡,通过“灯笼”这个意象引出,从而催生了这篇情感丰厚的 散文。 (2 )本文是一篇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不散”指中心集中, 又指有贯 穿全文的线索。自读讨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着这个线索作者写了哪些事? 本文的线索清晰,学生找出来难度不大。但本文记叙的事件很多,学生回答可能会有疏漏,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相互补充的时间,并及时点拨。 明确:以灯笼为线索,作者挑着灯笼接祖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 上下灯学;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族姊远嫁,宅第红灯 高挂;在纱灯上描红;想象宫灯的样子和宫灯下的景象;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4. 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非常适合朗读,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寄寓的 情思。可以让学生分组,从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起。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积 累下来。 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朗读方式,如听课文录音,听老师范读,让学生齐读,让学生分段朗读,还可以鼓励学生朗读自己喜爱的段落和语句。要通过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的语流语 速、声调语气等,读出课文语言的美感。以课文开篇一段为例: 虽不像/扑灯蛾,(连)爱光明/而至焚身,(停,转折)小孩子/喜欢火,(连)喜欢/亮 光,(连)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连)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 岁梢/寒夜,(连)玩火/玩灯,(连)除夕/燃滴滴金,(连)放焰火,(连)是孩子群里/少有 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连)要说/ “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 话,(停)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读这一段时,注意语速的变化,开头不宜快,快了就流于飘忽;最后一句要读出深情。以上 的朗读标记仅供参考,不是唯一正确的。最后提示,复习巩固七年级所学到的朗读技能,把课文 当成美文来读。 第二课时 1. 复习生字词。 教师可以主要就 “读读写写”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