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径定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九年级( 下册)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圆的对称型,理解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2. 进一步发展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材分析: 1. 重点:探索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2. 难点: 垂径定理及其逆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探究引导法 学法指导:探究讨论法 1、 教学过程: (1) 引入: 我们在前面了解了圆的定义,圆中的弦和弧之间的一些关系,但是并没有对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进行研究,那么,从本节开始,我们就从垂径定理开始,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探索新知 1. 学生课前准备好一张圆形纸片 1 通过折叠找到圆心的位置; 2 找出圆的一条直径; 3 折出一条与直径垂直的弦; 4 找出图中相等的线段或弧,并说明理由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讲刚才的结论概括出来 能否证明这个结论 请写出证明过程. 已知:AB 是圆O的一条弦,CD是圆O的一条直径,并且CD⊥AB,垂足为M. 求证: AM=BM,弧AC=弧BC,弧AD=弧BD. (教师板书证明过程) 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线,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几何表达: ∵ CD⊥AB于点M , CD为直径 ∴AM=BM,弧AC=弧BC,弧AD=弧BD. (3) 应用拓展: 例1 .如图所示,一条公路的转弯处是一段圆弧(即图中CD,点O是圆心),其中CD=600m,E为CD上一点,且OE⊥CD,垂足为F,EF=90 m.求这段弯路的半径.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并要求书写的标准和准确) (本题的设计在于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垂径定理进行解题,,并理解添加辅助线的必要性) 练习: 1、如图,已知⊙O的直径AB⊥弦CD于点E, 下列结论中一定正确的是( ) A.AE=OE B.CE=DE C.OE= CE D.∠AOC=60° 2、⊙O的一条弦长AB=12cm,直径CD⊥AB于E,则AE的长为( ) A.12cm B.6cm C.7cm D.8cm 3、如图,已知⊙O弦AB的长6cm,OC⊥AB,OC=4cm,则⊙O的半径为( ) A.6cm B.5cm C.4cm D.3cm (这三道题目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垂径定理的正确运用) 例2..如果CD是直径,AB是弦,并且CD平分AB, 求证:CD⊥AB,AD=BD,AC=BC (通过习题的形式引出垂径定理的逆定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思路解决问题) 垂径定理逆定理: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练习4.已知:如图,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交小圆于C,D两点. 求证:AC=BD. (灵活运用垂径定理及逆定理解决问题) 练习5.已知⊙O的半径为5,弦AB//CD,AB=6,CD=8,求AB和CD之间的距离 (垂径定理的直接运用和分类讨论思想) 思考:垂径定理是说一条直线如果具备了 ①过圆心; ②垂直于弦; 则它有以下结论: ① 平分弦; ②平分弦所对的劣弧;③平分弦所对的优弧. 如果这条直线具备了其中的两个结论,是否能推出其余的呢? (在学生对垂径定理和逆定理都掌握得基础之上让学生进行思考,垂径定理有没有其它的逆定理) 回顾总结: 1.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2.利用垂径定理进行计算时,一般情况下要作出半径,弦心距,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 3.垂径定理包含了重要的线段相等,角相等和垂直关系,解题中要灵活运用. 二、作业布置: 1.课本:76页,知识技能1,2;77页,4题 2.全品:《垂径定理》 三、板书设计:(使用课件:是) 四、教学反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