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量关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首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等量关系》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方程”的第2课时,它在本单元中扮演着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本课在学生初步接触“字母表示数”(第1课时)的基础上,聚焦于理解“等量关系”这一核心概念。教材通过天平平衡、常见数量关系(如路程、总价)等直观、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相等”的含义,并尝试用语言或简单符号(如字母、图形)表达这种关系。这为后续学习方程的意义、建立简单方程模型(第3课时)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石。可以说,理解并表达等量关系是学生通往代数思维世界的第一座桥梁。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已有基础: 已经熟练掌握四则运算及常见数量关系(如单价×数量=总价),具备用字母表示数的初步经验(第1课时),对“相等”有直观的生活感受(如跷跷板平衡)。 认知特点: 能够理解具体情境中的“相等”,但将这种相等抽象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关系”,并用数学语言(文字、符号)清晰、规范地表达出来,存在挑战。他们可能更习惯于算术思维(求结果),对用关系式描述数量间联系感到陌生。 潜在困难: 如何从纷繁的具体情境中准确找到隐藏的等量关系?如何克服算术思维定式,接受并习惯使用关系式描述“状态”而非求“结果”?如何规范、清晰地表达等量关系?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 在具体情境中感知与理解: 学生能结合熟悉的生活实例(如天平、数量关系),准确识别并理解“等量关系”的含义,认识到它是描述两个或多个数量相等的一种关系。 2. 用多种方式表达关系: 学生能尝试运用语言描述、画图示意以及简单的符号(含字母) 等方式,清晰、准确地表达具体情境中存在的等量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等量关系”的含义,并能从具体情境中发现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用清晰、规范的语言或符号(含字母)表达等量关系,特别是理解等量关系描述的是“状态”(相等)而非“过程”(计算)。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情境创设法: 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天平实验、生活实例、故事),激发兴趣,提供感知基础。 直观演示法: 利用实物天平演示平衡状态,变抽象为具体。 启发式谈话法: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发现。 合作探究法: 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在思维碰撞中深化理解,练习表达。 学法: 观察发现法: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寻找“相等”的线索。 操作体验法: 在模拟天平操作或画图过程中体验平衡与等量。 表达交流法: 鼓励学生大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关系,再逐步规范。 迁移应用法: 将已学的数量关系知识迁移到等量关系的表达中。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环环相扣的四个大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感知“相等” 1. 趣味导入: 左边放一个100g砝码,右边放两个50g砝码。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天平平衡)为什么平衡?(左边重量等于右边重量)”。 “生活中还有哪些像这样表示两边‘相等’的情况?”(如跷跷板平衡、买东西付的钱和商品价格相等、两人身高相同等)。 2. 揭示课题: 教师小结:“像这样表示两边重量、数量或大小相等的关系,在数学上叫做‘等量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和研究它。”(板书课题: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 从最直观的天平平衡入手,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平衡即相等”的初步印象,自然引出“等量关系”的概念,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建立模型———理解与表达“等量关系” 1. 活动一:天平里的等量关系 情境1: 天平左边:1个苹果(未知重量),右边:100g砝码。天平平衡。 提问:“天平平衡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