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岭南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 第12课 《画笔下的山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画笔下的山河 授课教师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深刻感知中国山水画中的审美元素,如山峰的雄伟、云雾的飘渺、江水的灵动,通过欣赏和理解这些元素,提升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素养。 艺术表现: 学生将能够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通过画笔生动地再现山河的壮丽景色,表达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提升艺术表现力。 创意实践: 通过课堂实验、案例分析和问题引导等教学方法,学生将勇于尝试和创新,在创作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提升绘画技能和艺术实践能力。 文化理解: 通过学习中国山水画,学生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学会用画笔表现山河的壮丽景色。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将观察到的山河景色转化为具有艺术美感的画面,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教学辅具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中国山水画作品图片、示范画作、画笔、颜料等。 学生准备: 画笔、颜料、画纸等绘画工具。 教法 课堂实验、案例分析和问题引导的 教学内容 过程方法 一.课程导入 在课程的导入环节,教师精心准备了一段生动的视频,这段视频详细地展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壮丽河山,包括连绵起伏的山脉、波光粼粼的江河以及郁郁葱葱的森林。在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满怀激情地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你们是否渴望用自己的画笔来描绘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美景呢?”这个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巧妙地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画笔下的山河》。 二.课程新授 活动一:赏一赏 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了一系列经典的中国山水画作品,如《千里江山图》、《江涛万古峡》、《溪山行旅图》和《黄山散花坞》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这些作品,感受画面中天空的辽阔无垠、江水如何随着山势蜿蜒流淌等细腻的元素。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时期画家王希孟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画以精细的笔触和淡雅的色彩描绘了壮阔的山川景色,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高超技艺。画中江水蜿蜒,山峦叠嶂,云雾缭绕,舟船点点,生动地表现了千里江山的壮丽景象。王希孟运用了“高远法”和“平远法”相结合的构图方式,使画面既有深远的空间感,又有开阔的视野。《千里江山图》不仅是一幅艺术杰作,也反映了北宋时期社会的繁荣和自然景观的秀美。 《江涛万古峡》是明代画家沈周创作的一幅山水画,以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为主题。这幅画以水墨为主,运用了干湿浓淡的笔墨变化,生动地描绘了江水奔腾、峡谷险峻的自然景观。沈周巧妙地利用了画面的空白和留白技巧,营造出一种空灵、雄浑的氛围。画中江水波涛汹涌,山石嶙峋,展现了大自然的磅礴气势。《江涛万古峡》不仅是沈周山水画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溪山行旅图》是南宋时期画家范宽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画以精细的笔触和淡雅的色彩描绘了溪山之间的行旅景象。画中山峦起伏,溪流潺潺,树木葱郁,行人和马队穿行其间,生动地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范宽运用了“远近法”和“高远法”相结合的构图方式,使画面既有深远的空间感,又有生动的细节描绘。《溪山行旅图》不仅展现了范宽高超的绘画技艺,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的宁静与和谐。 《黄山散花坞》是清代画家石涛创作的一幅山水画,以黄山著名的散花坞为题材。这幅画以水墨为主,运用了大胆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