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 图像识读:引导学生观察不同艺术作品中对时间元素的表现,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中时间意象的识别和解读能力,能够理解艺术家如何通过色彩、线条、构图等元素传达时间的概念和情感。 2. 美术表现:学生能够运用绘画、手工等多种美术形式,表现与时间相关的故事或场景,掌握基本的造型、色彩运用和构图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 审美判断:通过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对时间主题艺术作品的审美感知和判断能力,能够辨别不同风格作品中时间表现的优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4. 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结合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和理解,进行独特的艺术创作,将时间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文化理解: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中时间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方式,感受时间文化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引导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并能够通过美术作品表达与时间相关的故事或场景。 2. 掌握不同美术形式(绘画、手工等)表现时间主题的方法和技巧,如运用色彩表现时间的变化、用线条描绘时间的流逝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作品中融入自己对时间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时间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通过美术作品生动地传达时间的情感和意义。 2. 启发学生在创作中突破常规思维,运用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创意表达时间主题,使作品具有个性和感染力。 3. 引导学生在团队合作创作中,协调分工,共同完成一个与时间相关的大型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收集与时间主题相关的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作品的图片、资料,制作成教学课件;准备绘画工具(如彩笔、油画棒、水彩颜料等)、手工材料(如卡纸、剪刀、胶水等);准备展示学生作品的展示架、展示板等。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彩笔、油画棒、水彩颜料等任选)、手工材料(如果有),提前思考一个与时间相关的故事或场景。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 教师提前到达教室,检查教学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准备好教学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当上课铃声响起,教师站在教室前方,精神饱满地向学生问好:“同学们好!”引导学生整齐地回应:“老师好!”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新课导入(8分钟) 1.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告诉老师现在是什么时间吗?那你们知道时间是怎么溜走的吗?”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和理解。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时间在我玩游戏的时候溜走了。”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时间在我睡觉的时候溜走了。” 2. 教师接着讲述一个简短而有趣的与时间有关的小故事,比如:“有一个小朋友叫小明,他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有一天,他和小伙伴们约好去公园玩。早上起床后,他磨磨蹭蹭地穿衣服、吃早饭,结果等他准备好出门的时候,小伙伴们都已经在公园等了他很久了。当他们在公园里尽情玩耍的时候,小明却发现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太阳就要下山了,他们不得不回家了。小明这才明白,原来时间有时候过得很慢,有时候又过得很快。” 3. 故事讲完后,教师再次提问:“听完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呢?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时间的特点和重要性。 (三)新课讲授(15分钟) 1. 初步欣赏与引导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系列与时间相关的艺术作品,包括达利的《记忆的永恒》、梵高的《星月夜》等绘画作品,以及一些现代摄影作品。在展示每一幅作品时,教师简单介绍作品的名称、作者和创作背景,然后引导学生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