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敢于质疑问难、自主思考的品格。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3.学习分析、推理,初步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等方面的成就都很高。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还带头撰写物候学专著,普及物候知识。 1963年出版的《物候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他结合我国的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世界各国物候学的发展、物候学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预习检查 自由朗读文章,标出段落序号,并结合注释解决生字词。 翩 然 簌 簌 物 候 载 途 农 谚 刺 槐 连 翘 孕 育 衰 草 连 天 悬 殊 销 声 匿 迹 草 长 莺 飞 piān hòu zài sù yàn huái qiáo yùn shū yīnɡ nì shuāi 任务一:初读文章,理清思路。 这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文。阅读此类文章时,要借助关键句段(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过渡段),厘清文章的思路。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段,并思考:作者主要回答了哪些问题? ① ②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④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全文是怎样组织行文思路的? 先描述_____ 作出_____ 阐述_____ 返回 现象 本质 逻辑顺序 物候现象 科学解释 研究意义 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引用、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 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严密性。 温故知新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翔实的资料,为我国物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写此文的目的是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任务一:抓对象,明方法 本课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又是什么呢?请结合上学期事物说明文的学习,说说在说明文中,说明对象一般在文章哪里找?怎么找? 判断说明对象, ①看题目,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蝉》。这些文章的题目就表明了要说明的对象。 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如《梦回繁华》一文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清明上河图是一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这些首括句、中心句都表明了这一段的说明对象。 任务一:抓对象,明方法 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文章题目,勾画圈点重要语句,找出本文说明对象。 环节一:题目是不是本文所说明的对象?为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把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意在说明大自然可以通过一些物候现象告诉我们什么,但由于它采用了修辞手法,表意不直接,所以不能充当本文的说明对象。 但是,题目也提示了我们,本文要解答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能够告诉我们一些事情的原理,所以,题目告诉了我们寻找的方向。 任务一:抓对象,明方法 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文章题目,勾画圈点重要语句,找出本文说明对象。 环节二:物候还是物候学? “这些自然现象———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物候是现象而不是一个事理,所以也不能充当本文的说明对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