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修复师》(教学设计) - 2024 - 2025 学年人教版(2024)美术一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2024)美术一年级下册中极具特色与教育意义的内容。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物修复师这一职业,走进神秘而庄重的文物修复世界。教材从展示不同类型的文物修复前后对比图片入手,让学生直观感受文物修复的神奇效果。接着介绍文物修复的基本工具和简单步骤,使学生对文物修复工作有初步的流程概念。通过这些内容,不仅能培养学生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为后续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奠定基础,同时也与历史、文化等学科紧密相连,有助于学生形成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二、核心素养目标设定 (一)审美感知 1. 学生能够观察文物修复前后的变化,感受文物独特的艺术美和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2. 体会文物修复师通过精湛技艺还原文物美的过程,培养对艺术作品的敏锐洞察力和审美判断力。 (二)艺术表现 1. 尝试运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模拟文物修复的过程,创作一件小型的“修复作品”,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和造型能力。 2. 能够大胆表达自己对文物修复的理解和想象,用绘画或手工的方式展现文物修复的场景或成果。 (三)创意实践 1. 发挥想象力,为损坏的“文物模型”设计独特的修复方案,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小组合作中,与同学共同探讨和实践,尝试不同的修复方法和材料组合,拓展创意空间。 (四)文化理解 1. 了解文物修复师的职业特点和重要作用,认识到文物保护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2. 尊重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文物,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保护文物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了解文物修复师的工作内容和文物修复的基本步骤。 2. 掌握简单的手工修复技巧,能够运用材料进行“文物修复”创作。 3. 感受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难点 1. 理解文物修复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尊重历史、保持原貌的原则。 2. 能够根据“文物”的损坏情况,创造性地设计合理的修复方案。 3. 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融入对文物文化内涵的理解,使作品更具深度和意义。 四、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在之前的美术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绘画和手工技巧,但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文物修复这一较为专业和陌生的领域,学生可能只有模糊的概念,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习这一内容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采用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在团队合作方面,他们有一定的合作意识,但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以提高合作效率和质量。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设计 (一)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文物修复的过程和成果,让学生直观感受文物修复的魅力,降低理解难度。 2. 问题驱动法:提出一系列有趣的问题,如“如果文物会说话,它会感谢修复师什么呢?”“怎样修复才能让文物更像原来的样子?”等,引导学生思考,激发探究欲望。 3. 讲授法:系统、准确地讲解文物修复师的职业特点、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步骤等重要知识,确保学生掌握核心内容。 4.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文物修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二)学习策略 1. 自主观察法策略: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文物图片和修复过程视频,发现文物的特点和修复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 2. 模仿创作法策略:让学生模仿教师或视频中的修复方法,进行简单的“文物修复”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