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08004

第1课《社戏》导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5-10-0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81次 大小:226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八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4-2025,答案
  • cover
《社戏》新授课导学案 学生版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消夏(xiāo xià)、归省(guī xǐng)、行辈(háng bèi)、撺掇(cuān duo)、凫水(fú shuǐ)等字词,理解“弥散”“潺潺”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梳理文章以“看社戏”为中心的叙事线索,概括平桥村生活、看社戏经过、偷吃罗汉豆等主要情节。 3. 通过分析文中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感受文中人物的纯真善良、热情好客。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积累字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景物描写。 2. 难点:理解“社戏”在作者心中的特殊意义;体会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三、预习导学 1. 背景资料 查阅鲁迅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呐喊》这部小说集,简要记录《社戏》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相关信息。 2. 字词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消夏( ) 归省( ) 行辈( ) 撺掇( ) 凫水( ) 依稀( ) 朦胧( ) 宛转( ) 悠扬( ) 弥散( ) 潺潺( ) 蕴藻( ) 家眷( ) 皎洁( ) 桕树( ) 棹着( ) 撮着( ) 旺相( ) 依稀( ) 弥散( ) 纠葛( ) (2)解释下列词语 消夏:_____ 归省:_____ 行辈:_____ 撺掇:_____ 凫水:_____ 弥散:_____ 潺潺:_____ 蕴藻:_____ 纠葛:_____ 3. 通读感知 通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社戏”写了哪些事?你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是什么? 四、课堂探究 1. 整体把握 (1)文章开篇写“我”随母亲归省平桥村的作用是什么? (2)梳理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3)文章以“社戏”为题,但真正写社戏内容的笔墨并不多,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2. 内容与手法分析 (1)文中描写了双喜、阿发等众多人物形象,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这些人物? (2)“月夜行船”和“偷吃罗汉豆”是文中的精彩片段,请从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角度分析这两个片段的妙处。 (3)“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 情感与主题探究 (1)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平桥村生活的怀念? (2)结合鲁迅的生活经历,谈谈作者通过回忆社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想?对你有什么启示? 五、课堂小结 从字词积累、文章结构梳理、内容手法分析、情感主题感悟四个方面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归纳阅读小说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 1. 抄写文中的生字词,并选择三个词语造句。 2. 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运用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展现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师版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消夏(xiāo xià)、归省(guī xǐng)、行辈(háng bèi)、撺掇(cuān duo)、凫水(fú shuǐ)等字词,理解“弥散”“潺潺”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梳理文章以“看社戏”为中心的叙事线索,概括平桥村生活、看社戏经过、偷吃罗汉豆等主要情节。 3. 通过分析文中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感受文中人物的纯真善良、热情好客。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积累字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景物描写。 2. 难点:理解“社戏”在作者心中的特殊意义;体会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三、预习导学 1. 背景资料 答案:《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创作于1922年。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封建礼教和黑暗现实压抑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鲁迅通过回忆少年时期在平桥村的生活,以“社戏”为线索,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自由快乐,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多批判封建制度和社会弊病,具有深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