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人,唐代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因其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代表作有《兵车行》《春望》《秋兴八首》等。有《杜工部集》。 石壕吏 杜甫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你可知这组诗有哪几首?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文学常识 一、以“我”的口吻,讲述在石壕村的见闻 有差役晚上来抓人去前线 老翁看到差役翻墙逃跑 老妇的哭诉 老妇跟着差役走了 二、赏读诗歌,探究人物的苦情苦役苦心 再读诗歌,思考问题。 诗中有言:“妇啼一何苦!”老妇人有多少苦?结合诗歌说一说。 (1)丧子之痛。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新,最近。失去至亲,而且是两个。(白发人送黑发人,老年丧子) (2)贫寒之苦。 室中更无人/出入无完裙———无人,无男子。无完裙,没有完整的衣服。(古代,男子是家中壮劳力,是顶梁柱)(家境贫苦) (3)用心良苦。 自觉自愿:老妪力虽衰———衰,衰弱。(虽年老体衰,但自己愿意顶替) 思考:她本可以不去,为何还要自愿去? 着急心态: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急,赶快。犹得,还能够。(老妇的心情如何?着急。急什么?赶紧让官吏离开。为什么要这样?) 内心用意: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惟有乳下孙———逾,越过。(一抓一逃,一老一少,保住男丁,维系家庭) 用心良苦:老妇迫不得已的苦痛,掩护老翁,维护儿媳,保住家庭。 知识链接———古代兵役制度: 《新唐书·兵志》:开元旧例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 《旧唐书·食货志上》:二十为丁,六十为老。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 三男戍,二男死。 翁逾墙,妪应役。 丧子之苦 贫困之苦 应征之苦 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当时战争的惨烈。 老妇之苦 孙方乳,媳无裙。 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1.面对这样一个悲苦之人、困顿之家,文中吏的反应是什么? 吏呼一何怒———一何,多么。(吏大声吆喝,粗暴凶横) 思考:吏粗暴吆喝了什么?(请发挥想象,进入这个情境,体验官吏的愤怒,思考后自由作答) 示例:快把你儿子叫出来,跟我们走! 你们家还有什么人?如实报来! 你们家必须出一人,就你了,快走! 悟读课文,理解情怀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黑夜中的哭声,那是(谁)(怎样)的哭声? 消失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唯独、只 诗人听到了。“夜久”声才“绝”,诗人一夜无眠。 (2)谁听到了?听了多久? 知识链接———杜甫官职: 杜甫在公元757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时从洛阳回华州任所,途径此地。 司功参军,官名,掌管官员、考课、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表疏、丧葬等事。(虽为大官,但无实权) 悟读课文,理解情怀 诗人当时的思想是矛盾的 ① 一方面,表明自己支持唐王朝的这场平叛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歌颂了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② 另一方面,表明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