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言文 《屈原列传》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答案】1.(他)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采分点:志、明、娴;状语后置) 2.他思念国君、振兴楚国而一反楚国衰弱局面的意愿,在《离骚》这篇诗歌中再三表达(这种)意愿。(采分点:存、兴、反覆、致) 3.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结果),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汉中一带,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采分点:挫、削、亡、为;“为”字为标志的被动句) 4.整个社会都污浊,我一人洁净,众人都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采分点:举、独、清、醉、醒、是以;“见”字为标志的被动句) 5.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5.屈原痛心于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写了《离骚》。(得分点:疾、“谗谄”“邪曲”“方正”等词活用) 6.他的文笔简约,他的用语含蓄隐晦,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正直。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得分点:约、微、廉、指) 6.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7.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8. 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7.到了楚国,张仪又趁机送厚礼给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的面前说假话。(得分点:因、用事、诡辩) 8. 怀王非常气愤,不答应。逃到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后才回到楚国安葬。(得分点:听、内、竟) 9.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9.屈平早已痛恨子兰,虽然被流放,仍眷恋楚国,惦记怀王,时刻不忘想返回朝廷,希望怀王能够彻底醒悟,社会风气能够完全改变。他爱护国君,想振兴楚国并希望把楚国衰弱的国势改变过来,在《离骚》中再三表达(这种)意愿。(得分点:嫉、冀幸、存、致志) 每;各。/全;满。/另;又。/相同、一样。//齐一、联合。/统一。/专一。/都,一概。/很,甚。/始终。/一经。/初次,第一次。/ 11.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11.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叹着,他脸色憔悴,身体容貌干瘦。(得分点:被、颜色、形容) 10.(令尹子兰)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的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很恼怒,把屈原放逐了。(得分点:卒、短、迁) 10.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1.兵。2.旧指差役。3.终了;完毕。4.死亡。5.副词。到底;终于。 (6) 浅薄,简陋/(1) 引申为不足,缺乏/指摘缺点,揭发过失 [/短恶(揭短,说坏话);短毁(谗言中伤);短状(检查书,供状) 被(拼音:bèi、pī),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古字形从衣、皮声,“皮”也隐含皮附在外的意思。“被”的本义是“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被子。在现代汉语中,继续沿用了它的本义。 被子是盖在人身上的,引申而有表面、覆盖、施加、遭受等义。 词义虚化,“被”字还表示被动,是“叫、让”的意思,如纸被风吹走了、被捕。“被”在古代还表示“披”的意思,后写作“披”。 及;到达。 遍布;满。 覆盖;遮盖。 施加。 合;配。 蒙受;遭受;领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