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文言文 古代的书面语言 文章 册次 课文 册次 课文 三上 《司马光》 三下 《守株待兔》 四上 《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 四下 《囊萤夜读》《铁杵成针》 五上 《少年中国说》《故人谈读书》 五下 《自相矛盾》《杨氏之子》 六上 《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 六下 《学弈》《两小儿辩日》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课文 文言课文 出处 文言课文 出处 《司马光》 《宋史·司马光传》 《守株待兔》 《韩非子·五蠹》 《精卫填海》 《山海经·北山经》 《王戎不取道旁李》 《世说新语·雅量》 《囊萤夜读》 《晋书·车胤传》 《铁杵成针》 《方舆胜览·眉州》 《少年中国说》(节选) 清·梁启超 《古人谈读书》 孔子、朱熹 《自相矛盾》 《韩非子·难一》 《杨氏之子》 《世说新语·言语》 《伯牙鼓琴》 《吕氏春秋·本味》 《书戴嵩画牛》 宋·苏轼 《学弈》 《孟子·告子上》 《两小儿辩日》 《列子·汤问》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出处 小学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方面: 理解文言字句,并能做出解释; 理解短文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评价文中人物,体会特点品质; 读懂揭示的道理、表达的观点。 难点! 补充省略的 联系生活经验猜想 联系上下文猜想 单字组词 理解文言字句的基本方法 借助注释 1.下面语句中划线的词语,不是人称代词的是( ) 汝虽刚强,犹恐安身不牢。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C. 吾虽懦弱,究可免祸。 D. 孰为汝多知乎? 疑问代词:谁 2.下面语句划线的词语,表示反问语气的是( ) 天下事有难易乎? 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 C.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D. 为是其智弗若与? 焉:难道、怎么 3.下面语句中划线字词解释错误的是( ) A.猎人感动,遂终身不复猎。(于是,就) B.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经常) C.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又,再次) D.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本来,原本) 尝:曾经 4.下面语句中划字词解释错误的是( ) A.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于是) B.停车坐爱枫林晚。(坐下) C.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很,十分) D.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不) 坐:因为 5.下面语句中“之”的用法与众不同的是( )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B.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D.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之”相当于“的” 6.下面语句中的“故”字意思解释错误的是( ) A.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原因,缘故) B.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因此) C. 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D. 一见如故。(故乡) 老朋友 7.下面语句中的“然”字解释错误的是( ) A.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正确,对的) B.取之,信然。(这样) C.为是其志弗若与?曰:非然也。(正确) D.处士笑而然之。(认为……是对的) 这样 8.下面语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的是( ) ①适有饿狐见之,欲夺其食,无以为法,乃心生一计。 ②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 ③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④家祭无忘告乃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于是,就 于是,就 却 你的 9.下面语句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是( ) ①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②何不试之以足? 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④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用来 用 认为 用 10.下面语句中的“善”,意思相同的是( ) ①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②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③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好事、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