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19163

第六单元《任务三:表达与呈现》教案

日期:2025-10-0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2次 大小:493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六,单元,任务三:表达与呈现,教案
  • cover
《表达与呈现:致敬科技》 教案 教学目标 1.搜集科技工作者相关资料,提取重要信息,用文字为其“画像”。 2.观看科技领域影视作品,撰写相关文字介绍。 3.回顾科幻作品的内容及其特点,尝试创作科幻故事。 教学重点 1.搜集科技工作者相关资料,提取重要信息,用文字为其“画像”。 2.观看科技领域影视作品,撰写相关文字介绍。 教学难点 回顾科幻作品的内容及其特点,尝试创作科幻故事。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提前准备科技工作者的资料,指导学生布置预习。 2.学生:准备科技工作者的案例,按兴趣选择任务方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遨游太空的卫星实现了我们对“星辰大海”探索的夙愿; 疾驰原野的高铁使得“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想象走进现实; 万物互联的5G网络织就了“天涯若比邻”的智慧经纬。 今天我们将挥洒胸中的笔墨,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向科技事业和科技工作者致敬! 二、合作探究 任务一:为探索者“画像”。 请同学们选择一位你了解的科技工作者,用上节课我们所学的“搜集与整理”的方法,浏览与他有关的新闻报道、传记资料等,从中提取重要信息,用文字为他“画像”。 任务要求: ①可以编列科技工作者的大事年表。 ②可以记述科技工作者的主要经历。 ③还可以分析他身上的科学精神。 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展示作品,并将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将展示作品汇集成册。 示例: 1.编制“大事年表”。 “两弹”元勋———钱学森 大事年表 钱学森 赤子之心,报国志坚; “两弹一星”,功勋卓著; 早年经历 1911年 出生于中国上海 1929年 考入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 1934年 获得留美资格 1935年 赴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海外求学研究经历 1936年 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1939年 获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1943年 参与美国“曼哈顿计划”(核武器研制) 1945年 升任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 1947年 创立了“钱学森弹道”理论,晋升为正教授 归国建设 1955年 突破美国阻挠回到祖国。 1956年 奉命组建中国首个火箭导弹研究所 1960年 主持研制成功中国首枚“东风”系列导弹 1964年 主持研制“两弹结合”试验并获得成功 1970年 主持领导“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并成功发射我国首颗卫星 学术贡献 1986年 倡议组建“863计划” 1989年 获得“小罗克韦尔奖章” 1991年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 1999年 获中共中央表彰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记述钱学森主要经历。 钱学森,中国火箭与导弹事业奠基人,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专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新中国成立后他主动放弃美国优渥的科研与生活条件,怀揣一颗赤子之心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倾尽毕生所学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定坚实基础。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主持研制成功中国首枚导弹“东风-1号”;成功进行“两弹结合”试验,实现中国具备远程核打击能力;主持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工作,为中国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钱学森是一位战略科学家,他提出的系统工程理论和“钱学森弹道”至今仍在航天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东风系列导弹成为保卫国家安全的“国之大器”。他的名字与中国航天事业紧密相连,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科技工作者。 3.分析钱学森科学精神。 ①热爱祖国:放弃美国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怀揣一颗赤子之心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祖国,将毕生所学奉献给中国的航天和国防事业,真正践行了“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信念。 ② 追求卓越 :钱学森从理论到实践,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进行科研工作,推动中国航天技术走向世界前列。 ③无私奉献:投身航天事业,不计个人得失,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国家的航天与国防事业。 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