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36644

五下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7次 大小:2828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五下,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五下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古诗吟诵技巧,体会平仄韵律,感受诗歌语言的美感与力量。 2.感知北宋与南宋疆域变化,辩证思考“山河之美”与“家国之痛”的关联。 3.感受古诗“声情合一”的吟诵之美,体会古诗“起承转合”中蕴含的悲怆之美与信念之力。 4.理解“家国情———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的精神密码。 教学重点 1.掌握古诗吟诵技巧,体会平仄韵律,感受诗歌语言的美感与力量。 2.感知北宋与南宋疆域变化,辩证思考“山河之美”与“家国之痛”的关联。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声情合一”的吟诵之美,体会古诗“起承转合”中蕴含的悲怆之美与信念之力,理解“家国情———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的精神密码。 教学过程 一、吟诵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千年之前,有一位老人临终前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是谁?对,是陆游,瞧,陆游老先生带来了他的《示儿》。叶嘉莹先生说,吟诵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今天我们来解锁一种新的读诗方法,吟诵陆游68岁时写的另一首传世之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板书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读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明确节奏) 2生尝试自由诵古诗,并尝试说规律。 3按平仄声出示字,读准字音:仞、里、岳、摩、遗、东 二、了解吟诵知识 (一)学习声调知识 1按照声调给生字分类:(第三、四声)仞、岳、里;(第一、二声)摩、遗、三 2学习古音声调———平仄 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仄声。 现在的一声、二声就是古时候的平声。(指生字)三、摩、遗属于平声调; 现在的三声、四声就是古时候的仄声。(指生字)里、仞、岳属于平声调。 教师讲解:(教师边板书边说:平声可以用“———标示,仄声可以用“|”标示) 3示范给生字标注平“———仄“|”符号 4示范读,明平仄。 (平声读起来可以长一点,示范读:摩———遗———) (仄声读起来可以短一点,示范读:仞|岳!) 教师讲解:这种读法通常被总结为:平长仄短。) 学生齐读———平长仄短 (二)运用“平长仄短”,尝试吟诵全诗。 1听吟诵示范音频,学习吟诵全诗。 2尝试用“平长仄短”的方法试读古诗。 3学生模仿练习读、展示读。 4全班集体齐诵全诗。 过渡:你们读诗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专业级标准了,但要真正读懂一首诗,还远远不够。 三、情感深化,吟诵理解全诗 1解读诗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释题:秋夜,天快亮的时候,诗人走出篱笆做的院门,迎面吹来的风让他产生无限的感慨。 追问:天快亮的时候,本该是人睡觉睡得最香的时候,诗人为什么睡不着,为什么走出篱笆,他到底有怎样的感慨呢? 2学习诗的第一、二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根据注释,理解“三万里河”、“五千仞岳”。 “三万里”、“五千仞”,数量词在诗歌中表示虚指。 诗句中的河,是黄河,诗人说它有“三万里”长,极言黄河之长; 诗句中的岳,是华山,诗人说它有“五千仞”高,极言华山之高! 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2)吟诵体悟黄河之长与华山之高。 吟诵提示:吟诵中高音表示强调,长音表示延展。 引导吟诵: A:“三—万|里|河———东———入!海|” “三万里”读得高而且强,强调黄河很长、很长。 “河”读得低沉而且绵长,手势平着走向远方,眼前仿佛呈现出奔腾咆哮的黄河。 “入”字是入声字,读起来有顿挫之感,手势急遽下撤,表现出黄河挟雄豪之气入海的气势。 音频示范吟诵,学生学吟。读出黄河奔腾咆哮的气势。 黄河到底有多长,李白诗中是这样记录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请同学们诵出黄河的蜿蜒奔腾来,“三—万|里|河———东———入!海|” B:“五|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