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学习活动三 辨识媒介信息 【活动任务】 1.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获取信息、表达交流。 2.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信息,辨识其立场,形成独立而正确的判断。 3.学会正确面对海量信息,恰当筛选利用,以提高媒介素养,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 一、活动准备 1.了解谣言的“前世”———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失真 (1)穿井得一人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没有井,不得不外出打水。后来他家打出一口水井,他就跟人说:“吾穿井得一人。”这话传来传去,变成了“丁家人打井,挖出来一个人”。连宋国国君都派人询问这件事,姓丁的人解释说:“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并不是挖出一个人。”(摘编自《吕氏春秋· 察传》) (2)夔一足 夔相传是尧舜时期的乐师,有非凡的音乐才能,尧说“若夔者一而足矣”(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并且指派他当了乐正(官名)。结果“夔一足”就被人们误解了。鲁国的国君哀公就曾问孔子说:“我听说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 ”孔子回答说:“夔,他是个人,怎么会只有一只脚 所以应该是‘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摘编自《吕氏春秋· 察传》) 这两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我们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跟从。 2.了解谣言的“今生”———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1)曾子杀人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曾子别了老母,离开了家乡,到费国去。不久,费国有个和曾子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听到这个消息,也没有弄清情况,就去告诉曾子的母亲:“听说你的儿子在费国杀死人了。”这时,曾子的母正在织布,听了这个消息,头也不抬地回答说:“我的儿子是决不会杀人的!”她照样安心地坐着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子杀人了!”曾子的母亲仍不睬,还是织她的布。过了不久,又跑来一个人,同样说:“曾子杀人了!”听了第三个人的报告,曾子的母亲害怕了,立即丢下手中的梭子,急急忙忙地跳墙跑了。(摘编自《战国策·秦策二》) (2)饥饿的女孩 这是一张获1994年普利策新闻奖的摄影图片,秃鹫静静盯着赤身裸体的小女孩,时刻等待着下一秒即可享用的“猎物”。摄影师凯文·卡特却因为这张照片自杀了。 1993年,苏丹陷入令人恐怖的大饥荒中,荒凉的土地上除了枯黄的杂草就是累累白骨。南非摄影师凯文·卡特因这幅照片声名大噪,同时,也引起了争议,有人指责他只为拍照却不去救助这个快要饿死的孩子。凯文迫于舆论的压力患了严重的抑郁症,最后自杀身亡。他在生前留下的字条上写道:“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 而事实真相是: 1993年3月,为了引起国际关注来维持对苏丹的援助资金,联合国“苏丹生命线行动”的新闻官员邀请摄影记者凯文·卡特和若昂·席尔瓦来苏丹进行摄影报道。他们的任务是拍摄在战争引发的灾难性饥荒中所有儿童和成人的照片,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去的。 一天,当卡特走入灌木林后,他听到了一丝微弱的哭泣声,顺着声音走过去,他便看到那位瘦骨嶙峋的小女孩,在贫瘠的土地上奄奄一息。当时小女孩正在往约1千米外的食品发放中心爬行着,然而因为身体太虚弱,根本无法前行。 出于摄影记者的直觉,卡特蹲下身来,举起相机,向着小女孩拍照。正在这个时刻,一只秃鹫飞来,并降落在小女孩的身后,以秃鹫的生存直觉,判断小女孩命不久矣,于是在旁边静静地等待小女孩的死亡。 卡特看到此情景,尽量不发出声响地选好拍摄角度,在不惊动到秃鹫的情况之下静静等待了20分钟,为的是捕捉秃鹫展开翅膀的瞬间。 拍摄完成后,卡特赶走了秃鹫,注视着小女孩继续蹒跚前进,在完成了“记者使命”后,他内心那柔软一隅突然苏醒,在现场放声恸哭。 这张照片获奖后,报社收到成千上万询问小女孩生死安危的电话。卡特当时没有放下相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