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学习任务群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单元人文主题 中华文明之光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人文精神,领略传统智慧,培养理性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学科素养目标 1.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文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深化理解,进一步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体会儒、道思想的不同特点,结合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活,思考其现代意义。 3.领会诸子散文论事说理的不同特点和史传散文叙事写人的艺术手法,能够围绕比较重要的社会、文化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目录索引 庖丁解牛 复合文本比较鉴赏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盖三人皆以仕进为心,而道消世乱,所志未必能遂。曾皙乃孔门之狂士,无意用世,孔子骤闻其言,有契于其平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慨然兴叹也。 ———钱穆《论语新解》 学习活动一 知人论世 梳理积累 资源助读 作品背景 乱世行“礼”“仁”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诸侯争相称霸,人民流离失所。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孔子试图用自己以“礼”“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他周游列国,希望找到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却四处碰壁。于是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致力于教育工作,影响深远。本文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的一次谈话。 一般认为,课文选取的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自卫返鲁之后。此时孔子已年近七十,刚刚结束周游列国,回到鲁国。他的救世之心始终得不到实现,因此他产生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念头。曾皙的话可能切中孔子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又暗合他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和感伤。 相关常识 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提倡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其“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孔子曾周游列国,晚年返鲁致力于教育及文献整理。整理《诗》《书》,删修《春秋》。 《论语》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它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儒家的重要著作。宋代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语 录 体 语录体常用于记录讲学、论政及交际等的问答口语,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究篇章结构,不讲究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基础梳理 1.读准字音 xī shèng jǐn shěn sì kēnɡ zhuàn yú kuì lún 2.辨识通假 (1)毋吾以也 “_____”同“_____”,意义:_____ (2)鼓瑟希 “_____”同“_____”,意义:_____ (3)莫春者 “_____”同“_____”,意义:_____ 以 已 止 希 稀 稀疏 莫 暮 晚 3.一词多义 连词,如果 介词,至于 连词,或者 代词,你们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代词,你 介词,比 介词,和、跟 介词,在 语气词,表疑问语气,呢 计量面积用语,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形容词,方形 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介词,当 介词,因为 动词,同“已”,止 动词,做、为 介词,用 连词,而,表承接 (6)也 助词,表陈述语气 助词,用在句中表轻微停顿 助词,表肯定语气 助词,表疑问语气 助词,表疑问语气 助词,表疑问语气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 名词用作动词,戴着礼帽 名词用作动词,留在后面 形容词用作名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