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上4《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书写“律、崖、渡”等字。 2.朗读课文,读出其中磅礴的气势。背诵全诗。 3.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读出其中磅礴的气势。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诗题解析 1.展示单元页主题———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全班齐读。 2.结合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分享你对“长征”的认识。 3.展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师补充: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踏上长征路,历经艰难险阻,留下无数英雄佳话:四渡赤水、攀登雪山、跨 越草地……全程约二万五千里,1935年10月抵达陕北。毛泽东总结长征经历,创作了这首雄伟的诗作。 4.板书课题:《七律 ·长征》。重点教授如何书写“律”字。 5.介绍七律。“七律”,诗体名,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 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6.全班再次朗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把握节奏 1.学生自主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将诗歌读通顺、读流利 2.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出 示 : 律 崖 渡 索 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3.教师范读。学生听泛读,把握诗歌的韵律。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4.全班齐读。 三、细读诗歌,体会情感 1.独立阅读。借助词典与注释,揣摩诗歌大意。将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 2.细读首联。 (1)思考: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毛泽东对长征的看法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首联往往具有奠定全诗基调的作用。这首诗的首联体现了怎样的情感 ②这句话中哪些词体现了长征的艰难 ("远征”万水千山") (2)结合"数字长征“资料,进一步了解长征的艰辛。 ①出示:红军日均行进37公里,跨越40余座山峰,其中5座常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穿越1.52万平方公里的草 地,经过14个省份,攻占过62座城市。重要战役战斗600余次,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十余万红军将士牺牲或 失散在长征途中。 ②读完资料,你对长征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请你与全班同学分享。 (3)面对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红军战士展现了怎样的精神风貌 (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乐观豪迈)结合句中 的关键词谈谈你的想法。 预设:我关注到了“不怕”和“只等闲”这两个关键词。“等闲”的含义是“非常平常”。明明是非同寻常的困难,却被红 军视作寻常,体现了他们的英勇无畏。 (4)全班朗读首联。教师重点指导:读“远征难”三字时要放慢速度并重读,从而表现长征的艰苦。在朗读“不 怕”时,语气需坚定;而在朗读“只等闲”时,节奏应稍缓。 (5)师小结:通过这句话,我们能够感受到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时英勇无畏的气魄,以及他们誓要征服长征之路的 决心。 3.细读颔联。 (1)学生自主阅读。 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全班交流讨论。 ①你是怎么理解“逶迤”和“磅礴”的 师介绍:“五岭”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交界,包括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乌蒙”即乌 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交界。 ②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逶迤”和“磅礴”这两个词的 “逶迤”描述道路或山脉蜿蜒曲折的样子。“磅礴”通常用来形容大山大河的壮观,或河流奔腾的壮阔。 ③这两句话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每句话分别描述了什么内容 师引导理解:这两句诗结构相同,都是前半部分描述自然景观,后半部分表达红军的主观感受。对红军而言,这些 险峻的山脉不过是跳跃的小浪花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