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节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素养目标 1.结合图像等资料,认识我国或世界典型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区域认知) 2.在认识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综合思维) 3.能够从环境安全的角度,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建立人地和谐的发展观。(人地协调观) 4.通过野外考察、搜集资料,认识学校所在区域或家乡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治理的建议。(地理实践力) 知识导引 内容 索引 02.课堂互动·合作探究 03.随堂集训·学业达标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04.课时作业(二) 01.知识梳理·自主探究 探究点三 01.知识梳理·自主探究 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 条件的综合体。 一、环境问题概述 1.概念: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 或生态 ,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 的现象。 物质 下降 失调 不利影响 2.类型———按照成因 (1)原生环境问题:由 或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问题。 (2)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 ①资源 。 ②环境 :指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向自然界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③生态 :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引起的生态失衡或自然资源枯竭。 3.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 、臭氧层空洞等。 自然力 枯竭 污染 破坏 变暖 二、环境污染 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倘若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容量和 ,就会造成环境污染。 1.水污染 (1)成因:当污染物进入江河湖海等水体,并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就会改变水体的物理、 、生物等特性, 水的利用价值,造成水污染。 (2)污染源类型 ①按照人类活动方式: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 污染源。 ②按照污染物空间分布状态:点污染源和 污染源。 自净能力 化学 降低 生活 面 2.大气污染 (1)成因: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大量粉尘和废气进入 ,这些污染物的浓度若超过一定标准并持续一段时间,就会造成大气污染。 (2)污染物 大气层 二氧化硫 汽车尾气 光化学烟雾 3.固体废物污染 在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中,大量 因难以利用而被抛弃。倘若处置不当,其有害成分通过水、空气、土壤等途径污染环境,进而危害人类健康。此外,固体废物露天堆放或 处置,也需要占用大量土地。 固体废物 填埋 4.防治措施 (1)以建设 社会为导向,节约使用各类自然资源。 (2)工业企业布局适度集中,以利于污染集中治理。 (3)加强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借助法律、经济、 等手段,把环境污染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资源节约型 技术 三、生态破坏 大规模的资源开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打破原有的生态 ,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严重 ,产生波动性 或恶性循环。 1.土地退化 (1)概念:指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土地生产力 。 (2)类型: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沼泽化等。 平衡 失调 破坏 衰减 (3)水土流失的后果 ①直接后果:破坏 资源。 ②间接后果:可能导致下游湖、河、水库的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进而引发 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土地 洪涝 2.生物多样性减少 (1)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以增强生态系统提供产品和 的能力。 (2)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危害:会减弱生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