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山水画的意境 【课前预学】 预学一 李可染的山水画成就卓著,阅读课文前,欣赏教科书中的插图《漓江胜境图》,或查找资料,欣赏李可染其他山水名画,并任选一幅,写下你的感受。 画名:《 》 我的感受: 预学二 苏轼曾评价王维的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从下列诗句中任选一句,仿照示例,描述画面。 诗句一: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诗句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示例】 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画面:天色已暝,皓月当空;群芳已谢,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如一条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啊! 诗句: 画面: 【课堂导学】 导学一 课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层层阐述,思路清晰。请填写下页的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 图4-3《山水画的意境》思维导图 导学二 课文多处引用诗词及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句子,请分析其中蕴含的意境及其艺术效果,完成下面的表格。 表4-2 引文意境赏析 引用内容 意境(景、情) 艺术效果 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古,离天三尺三。 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山的崇高里蕴含着人的英雄气概 每一字都在说山,但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但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体现了深远的意境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 ②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③ ④ 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 ⑤ ⑥ 导学三 自古以来,各种艺术门类不同,“意匠”各异,却必有共通之处,可彼此借鉴。请结合下面李可染探讨中国画的有关材料,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获得了哪些写作方面的启示。 【材料一】 中国艺术的意匠加工手段,是大胆的、高超的,京戏有高度的加工,中国画也如此。关于中国画的意匠,就我所体会的,大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剪裁:中国画,长于大胆剪裁,有时剪裁到“零”。中国画、中国戏曲都讲究空白,“计白当黑”,这不是表现力的削弱,而是画出最精华之处,使画面主要部分更为突出。客观事物永远都只是艺术的资料、素材,要就要,不要就不要,或强调,或降低。 二、夸张:艺术应把现实中最重要的拿过来,强调表现。夸张是在感情上给人以最大的满足。艺术表现爱和憎,要充分表现感情就要夸张。母亲夸孩子,一定是夸张的,但我们不能说它不真实。实际上只有夸张才是艺术上最真实的,只有真实的夸张才有感人的魅力。艺术要求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狠狠地表现,重重地表现,强调地表现。 三、组织:画面一定要根据对象重新组织。构图就是组织,根据自然本质的要求“经营位置”。为了布局妥帖,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山可以更高,水可以更阔,花可以更红,树可以更多,这都是允许的,画家完全有此权利······可是,有的画家却把自己变成客观对象的奴隶。应该说,画画本不只限于视觉,不仅画其“所见”,还要画其“所知”,即画家一生经历的总和,以及间接所见-包括传统在内。画画不单是依靠“视觉”“知觉”,更重要的是还必须画“所想”,由“所见”推移到“所知”“所想”,即在个性中体现共性。想象,不能说不真实,它是从现实经验产生的,所以艺术比现实更美、更好、更富理想、更动人。 -《漫谈山水画》(有删改) 【材料二】 生活与艺术相比,生活是基础,任何事情要想干好都要先打基础。为什么一些人的山水画形成公式化,主要是脱离生活,脱离真实,没有感受。凭自己想当然去画,画来画去必然形成一种固定的公式。 -《山水画“五字诀”》 【材料三】 学习必须是带强制性的,约束自己,不可放任。约束久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