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60440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5-10-0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100次 大小:1453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答案
  • cover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请认真研读课文,按要求自主或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 表6-1 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评价表 任务名称 自主完成/合作完成 小组评价 自我评价 学习任务一 文言知识积累 学习任务二 文本内容梳理 学习任务三 讽谏艺术探究 学习任务四 课外拓展延伸 学习任务一 文言知识积累 1.先朗读课文两遍,再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仿照示例,找出文中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方框中。 【示例】 孰:①吾与徐公孰美(谁);②孰视之(同“熟”,仔细)。 3.本文的对话描写语言简练,却表现了人物的身份及心理。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仿照示例,完成朗读脚本设计。 【示例】 我选择的人物:妻 朗读脚本设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设计说明:“甚”字重读,读出妻子对邹忌的赞美,“何能”前停顿,并且这两个字重读,读出妻子十分肯定、不容置疑的语气,表现妻子对邹忌由衷的赞美之情。 我选择的人物: 朗读脚本设计: 设计说明: (2)根据朗读设计,组内分角色朗读。 学习任务二 文本内容梳理 古人在表示“较多”这个意义时,常选用“三”这个数字。清人汪中在述孚·释三九上》中说:“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本文情节就可概括为:三问答一三类比一三赏赐一三变化。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然后将下图填写完整,并据此复述故事。 图6-3《邹忌讽齐王纳谏》内容梳理 5.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学习任务三 讽谏艺术探究 6.《韩非子·说难》一文中将国君喻为龙,言游说之难:“其(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而邹忌却“从闺房小语破之”。请仿照示例,从课文的具体语句中探究邹忌劝谏之妙。 【示例】 摘录: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评论: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娈、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即“私臣”“畏臣”“有求于臣”。邹忌以小见大,由比美这样的生活小事引出即将要谈的国家大事,让齐王更容易接受。 摘录: 评论: 7.阅读下面的短文,进一步思考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①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逸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姚策》)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 ②质:做人质。 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首都。 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首都。 庞葱以“三人成虎”的故事婉言进谏,最终失败。邹忌之所以劝谏成功,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还有什么重要因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习任务四 课外拓展延伸 8.阅读《资治通鉴》中的两段史料,结合课文内容,探究齐国强盛的原因。 【甲】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②,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③。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3,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资治通鉴》卷一 【乙】齐威王、魏惠王会⑥田⑦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