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单元 5 阿Q正传(节选) *边城(节选) 单篇文本研读课 复合文本比较鉴赏课 目录索引 学习任务群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单元人文 主题 时代镜像 中国现当代文学,裹挟着历史的风云,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脚步,从炮火的轰鸣中吹响号角,从改革的时代大潮中逐浪前行……它用新的思想、新的语言、新的样式为中国文学开辟了新的天地。 本单元所选都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话剧,涵盖了新文学的主要体裁,体现了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多方面成就。把这些作品集中起来研读,可以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概貌有个大致的了解,还可以加深对百年来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特别是对人的心灵变化的认识。 单元目标导引 学科素养目标 1.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百年来中国人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 2.根据小说、诗歌、散文、话剧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 3.从本单元课文中寻找炼字、炼句的范例,深入分析鉴赏,引导学生养成推敲词句的习惯,讲究表达技巧,提升写作素养。 学习目标 1.分析小说主人公阿Q和翠翠的形象特点。 2.赏析小说中的语言艺术和社会环境描写,分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及作用。 3.理解两位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鲁迅和沈从文审美风格的不同。 单篇文本研读课 阿Q正传(节选) 学习活动一 知人论世 梳理积累 作者简介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 简介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借此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发表多篇小说与杂感,猛烈抨击封建文化与封建道德,批判愚昧落后的国民性,坚持启蒙立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译著:《死魂灵》([俄]果戈理)、《毁灭》([苏联]法捷耶夫)等。 作品背景 对病态社会冷静和深邃的思考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扬了民主共和的观念,但它没有完成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深入到广大农村。广大农民仍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统治之下,思想上没有得到根本的启蒙和解放。“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统治者对人民进行精神麻醉和毒害的工具,使他们忘却压迫和屈辱,没有反抗的意识和斗志,永远处于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之中,永远当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而鲁迅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唤醒这些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鲁迅创作《阿Q正传》,就是要写出中国人特别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愚昧而落后的人生,希望改变这悲惨的人生,为疗救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而呐喊。 基础梳理 1.字音字形 cí chōnɡ dǐ huì chuānɡ kài zhì xūn bó qī huì xūn 赢 嬴 羸 删 栅 跚 2.掌握词语 (1)口讷:嘴笨,言语迟钝。 (2)托庇:依赖长辈或有权势者的庇护。 (3)穿凿:非常牵强地解释,把没有某种意思的说成有某种意思。 (4)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 (5)出言无状:说话超越了本人身份、地位,显得无礼。 (6)无可适从:不知道依从谁好;不知道按哪个办法做才好。 (7)深恶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