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单元 7 风景谈 秦腔 单篇文本研读课 复合文本比较鉴赏课 目录索引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及其文学成就,把握文章是如何选择和组织材料的。 2.分析文本内容,品味重点句子,赏析多样手法,鉴赏语言之美。 3.感受文章展示出的和谐独特的崇高和风情之美,体悟厚重的文化意蕴与作者的深沉情感。 单篇文本研读课 风 景 谈 学习活动一 知人论世 梳理积累 作者简介 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茅盾 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1916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 研究会”,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参加“左联”并担任领导工作,1932年完成长篇巨著《子夜》,同时期完成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这些作品是茅盾的代表作,是“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1949年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部长等职。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 作品 长篇小说《子夜》《蚀》;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散文集《白杨礼赞》《炮火的洗礼》等。 评价 茅盾至今拥有着文学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他的创作是我们不断推进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源和价值参照。———《光明日报》 作品背景 和谐优美,寓意深邃 《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茅盾目睹了陕甘宁边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陕甘宁边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因为这篇散文发表于国民党统治区,作者不得不用比较含蓄的写法来表达自己意在言外的思想感情。 文章用一幅幅和谐优美,且富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陕甘宁边区军民的战斗生活。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基础梳理 1.字音字形 lài qí qián xū chè qiāo zhá piē 喧 渲 楦 碣 竭 歇 2.掌握词语 (1)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也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 (2)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3)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4)贻笑大方:让内行笑话。 3.词语辨析 (1)偶尔 偶然 课文原句 偶尔也听得有草虫在叫,带住在林边树上的马儿伸长了脖子就树干搔痒,也许是乐了,便长嘶起来。 偶尔:有时候,间或;属性词,偶然发生的。 偶然:间或,有时候;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 相同点 两者都可作副词,都指不经常;也可作形容词,表示不是必然的,超出一般情理的。 不同点 “偶尔”侧重于数量,次数少,多用于口语;“偶然”侧重于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是在规律之外,不是必然的,多用于书面语。 运用 ①眼前没有车来车往和芜杂喧嚣却 传来一两声鸡鸣狗吠的小巷更显幽静。 ②更让人感到神奇的是,一次 的聚会,竟为历代文人墨客构筑了一方欣然奔赴的“圣地”。 偶尔 偶然 (2)苍茫 渺茫 课文原句 那样的纯然一色,即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溶入了周围的苍茫。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相同点 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指无边无际,模糊不清。 不同点 “苍茫”多用来形容大地、天色、景色等空阔无垠的景象;“渺茫”既可形容具体事物,如“山水、草原、荒原、森林、村庄、声音”等,也可形容抽象事物,如“前途、理想”等。 运用 ①天下着小雨,湖面风起浪涌,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