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62662

3.2《 蜀相 》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2次 大小:93712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PPT
  • cover
(课件网) 杜甫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古抒怀的写作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阅读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人杜甫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目标 杜甫,字 ,自称 ,世称杜少陵。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诗人, 代表作:“三吏” “三别”。 三吏: 三别: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 。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 ,与“诗仙”李白齐名。著有《杜工部集》。 杜甫简介 子美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 《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诗史” “诗圣” 学习任务 知人论世 筑牢基础 【思维拓展】 诗圣———杜甫(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诗———白居易(代表作:《长恨歌》《卖炭翁》) 诗佛———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鬼———李贺(代表作:《李凭箜篌引》) 诗骨———陈子昂(代表作:《登幽州台歌》) 诗杰———王勃(代表作:《滕王阁序》) 沉 郁 顿 挫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 作者简介 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一、读书慢游时期:涉世未深(35岁以前,即712-745) 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20岁开始漫游吴越,后认识李白、高适。和李白登高怀古,寻幽访胜,饮酒论诗。《望岳》 二、困守长安时期:忧国忧民(35-44岁,即746-755) 十年困苦生活,使杜甫看到了政治的黑暗,觉醒并关注现实,忧国忧民。这时期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还有《兵车行》等。 知人论世———人生四阶段 三、为官流亡时期:创作高峰(45-48岁,即756-759)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抓。一年后逃出,到达肃宗行在陕西凤翔,授左拾遗。不久弃官携家前往秦州。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三吏”“三别”《春望》写于此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诗风沉郁(49-59岁去世,即759-770) 依靠严武,在成都草堂安身。后严武逝世,他又飘泊西南、湖湘,最后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此时律诗很多,如《登高》、《登岳阳楼》、《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知人论世———人生阶段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此时的杜甫,刚刚来到成都不久,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逃脱后做过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之类的小官,之后又弃官而去。这五年里,他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生灵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加之唐肃宗昏庸糊涂,宠信宦官,排斥功臣,而杜甫本人亦因上书救宰相房琯而遭疏远、贬斥,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头。 写作背景 背景:国乱、君昏、民困、己穷 (1)交代写作对象:蜀汉丞相,指诸葛亮。 (2)表达敬佩缅怀之情:说明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 (3)点明题材:咏史怀古诗 解读题目 思考:诗人为什么以《蜀相》为题? 咏史怀古诗: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描其景)—忆其事—抒己志 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 内容:古人———仰慕先贤,痛惜先贤失意 自己———建功立业,壮志未酬,怀才不遇 名地———昔盛今衰,世事变迁 国家———(忧国伤时)感慨昔盛今衰,担忧国运衰微,同情人民疾苦 统治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