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64116

第三单元 9说“木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课件(共31张PPT)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8次 大小:273006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第三,语文,PPT,31张,教学课件,下册
  • cover
(课件网) 说“木叶” 第三单元 语文 学习目标 1.精准把握文章基本观点,梳理作者的说理层次与论辩逻辑。 2.体会文本中诗句的丰富意蕴,领悟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3.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内涵,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难点: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学习重难点 同学们,提到“木叶”,你们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是满树翠绿、生机盎然,还是枯黄凋零、随风飘落?在我们的认知里,“木叶”似乎就是“树叶”,可真的如此简单吗?我国古代诗人对“木叶”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屈原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谢庄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也写“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为什么他们都如此偏爱“木叶”?“木叶”与“树叶”之间,究竟藏着怎样微妙却又关键的差别?今天,让我们跟随林庚先生走进《说“木叶”》,一同探寻古典诗词中“木叶”意象背后的奥秘,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导入新课 小组合作交流,梳理文本思路 新课讲授 任务围绕文章对“木叶”意象的阐述过程展开,聚焦于对作者论证逻辑的梳理。通过引导学生剖析文中所引用的大量古典诗词案例,分析作者如何从现象描述深入到本质探究,逐步揭示“木叶”这一意象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说理思路,把握文本分析诗歌意象的方法,提升学生对文艺评论类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而深入领会古典诗词意象运用背后的艺术匠心与文化价值。 设计意图 活动1:小组合作交流探讨(5~8分钟),浏览全文,画出关键句。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5.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活动2:请根据上述关键句,梳理思路。 文章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全文”的顺序,层层深入来展开的。 第一部分(1—3段)发现问题: 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木叶”为诗人们所钟爱。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4—6段)分析问题: “木叶”被诗人喜欢的原因,即“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7段)总结全文, 说明“木”与“树”在概念上相去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金。 自主学习文本,分享学习成果 新课讲授 该任务聚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表达分享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挖掘《说“木叶”》中的知识要点,通过个人钻研形成独特见解。在分享成果时,学生不仅能锻炼语言组织与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学会倾听他人观点,拓宽思维视野。在交流互动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信心,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设计意图 活动1: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第5段)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