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在《人民报》创刊 纪念会上的演说 第三单元 语文 学习目标 1.绘制文本结构图,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并重点分析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2.概括文本的核心内容,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和立场,并结合写作背景,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 3.品味文本的语言特色,分析作者运用的独特表达技巧,并探讨其如何增强表达效果。 重点: 合作探究文章结构,梳理清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概括马克思的功绩。 难点: 品味语言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深邃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1856年4月14日,在英国伦敦的一场盛大集会上,众人齐聚庆祝《人民报》创刊四周年。《人民报》作为一份承载着特殊使命的报纸,致力于为无产阶级发声,彼时,它在英国乃至欧洲的工人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克思作为流亡伦敦的外国革命人士代表受邀发表演说。在这一特殊时刻,他将目光投向历史与未来,从1848年革命讲起,深刻剖析社会矛盾,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马克思的《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感受他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聆听他对无产阶级解放的激昂号召,探寻那些改变世界的思想力量。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新课讲授 【文本主旨】 本文是马克思面对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发表的即席演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发了蕴含在资本主义社会“干硬外壳”下的深层矛盾,富于前瞻性地向世界宣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担当资本主义灭亡的“执刑者”。在这篇演说中,马克思把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以比喻性的评价对照起来,通过列举大量事实,把无产阶级革命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展示在听众的面前。文章善用比喻和典故,将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理论表达得鲜活生动,极具鼓动性和感召力。 【文脉梳理】 梳理文本思路,理解文本内容 新课讲授 活动1: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大意,完成下面的表格。 演说时间 1856.4.14 演说场合 《人民报》创刊纪念会 演说对象 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 演说背景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尖锐对抗,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全新的强大的革命力量 演说主题 无产阶级革命与解放 演说逻辑 提出论点———分析现实———剖析原因———得出结论 活动2: 梳理文本结构,概括文本内容。 第一部分 (第1、2段): 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革命均处于初始阶段,却都具有潜在的巨大力量。 第二部分 (第3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对抗,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条件。 第三部分 (第4段): 各种矛盾的充分体现,历史的发展趋势,预示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光辉前景。 品味语言,赏析技巧 新课讲授 【精彩一瞬】 本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演说的中心观点是无产阶级在社会革命中起主要作用,最终会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 马克思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以此来对照反衬由它宣布预示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接着,马克思列举了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了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最后,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阐述了这场社会革命的阶级力量,指出无产阶级是旧社会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执刑者。整篇演说逻辑严谨,围绕主题分析透彻,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活动1:作为一篇号召革命的演讲词,作者是如何将革命的主张与信念传递给听众,并产生让他们信服的感染力的? 【精彩一瞬】 本文以事明理、以理服人。 在阐述自己的理论时,作者注意运用典型的贴合生产和革命实践的事实进行论证,使得演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比如:“的确,这个社会革命并不是1848年发明出来的新东西。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