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70416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课件 (共2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10-1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2次 大小:146512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七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4-2025,20张
  • cover
(课件网) 导入新课 迷语激趣:"一座古台千年立,燕赵悲歌传万里。前有黄金招贤士,后有诗篇叹天地"(打一历史遗迹) 谜底:幽州台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古诗词+政史地”的初中跨学科教学实践案例 学习目标 一、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语文) 二、了解幽州台与燕昭王招贤故事。(历史) 三、识别幽州(今北京)在中国北方地形图中的位置及战略价值。(地理) 四、初步认识唐代人才选拔制度。(政治) 作者简介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当时陈子昂随军征伐,因进言不被采纳反遭降级。登幽州台写下了这首诗。 唐代(618-907年)是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科举制度在此阶段逐渐成熟,并与传统的荐举、门荫等制度并存,形成了多元化的选拔体系。唐代人才选拔制度以科举为核心,兼顾传统贵族特权,是中国古代官僚体系走向专业化的重要转折。尽管存在局限性,但其“考试取士”的理念为后世所继承,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圈的文官制度。 唐代人才选拔制度 唐代诗人陈子昂的选拔与仕途经历,深刻体现了初唐科举制度的特点及文人入仕的典型路径。陈子昂的选拔经历是唐代科举制度与文人命运的典型写照:他凭借才华与策略突破阶层限制,却因刚直性格在官场屡遭挫折。其人生轨迹既彰显了科举制度的历史进步性,也暴露了唐代政治生态的复杂性,为理解唐代文人的生存状态提供了生动案例。 唐代人才选拔制度 历史故事会 幽州台,即蓟北楼,又称燕台、黄金台。史传为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揽贤才所筑。 燕昭王即位后,想招纳贤才使弱小的燕国强大起来,老臣郭隗给他讲了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并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老臣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燕昭王采纳了他的意见。 燕昭王还在沂水之滨修筑了一座高台,用以招纳天下贤士,台上放置了几千两黄金,作为赠送给贤士的礼物。这就是黄金台。各国有才能的人听说燕昭王真心实意招纳人才,纷纷赶来燕国,其中最著名的是乐毅和剧辛,燕国也因此变得强大起来。 地理小知识 幽州 活动1:自由朗读诗歌,字音要读准。 初读诗歌 悠悠 怆然 涕 yōu yōu chuànɡ rán tì 感知诗意 活动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注释】 ①古人:像燕昭王那样的明君和他招纳的贤士。 ②来者:指后来的明君贤臣。 ③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④怆然:悲伤的样子。 ⑤涕:眼泪。 再读诗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活动3:听示范诵读,划分节奏,感受诗歌韵律。 (急促、抑郁不平之气) (无奈、曼声长叹) 理解诗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翻译 翻译 活动4: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词语赏析 从“独怆然而涕下”的“独”,你读出什么意味? 示例:一个“独”字,体现了诗人置身茫茫宇宙与时间长河中,所产生的一种 不可名状的渺小感、孤独感。 小练笔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可能会想到什么?请展开想象,运用心理描写表现陈子昂的内心。 评价标准 星级 1.能运用心理描写; 2.能表现出人物的内心; 3.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我一共获得( )颗星! 陈子昂登幽州台为什么会“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可能联想到古代燕昭王招贤纳士,而自己却怀才不遇,一时间百感交集,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惆怅涌上心头。诗人不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