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74544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念奴娇·过洞庭》对比阅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9次 大小:297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古诗词,学年,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超拔生命,抒写诗意 ———《登岳阳楼》《念奴娇·过洞庭》对比阅读 【教材分析】 《登岳阳楼》与《念奴娇·过洞庭》是统编教材必修下古诗词诵读单元的两首古典诗词,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佳作,诗词所蕴含的生命哲理和情感色彩都值得再三品味、涵咏 鉴赏。本设计是大单元“生命的诗意”主题下的“诗词漫溯,展现古典情韵”部分,属于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古典诗词诵读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但是,因为作者所生活的年代相当久 远,他们个人的生命遭际比较复杂,而学生的生活阅历尚浅,这就让学生对诗词所表现的 生命感悟缺少相应的共情基础,对诗词所展现的艺术性不易从专业的角度评析鉴赏。所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教师课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地品读文本,体悟意境,提升对生命的感悟。 【学习目标】 1.把握景物特征,体会情景交融的抒情艺术。 2.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培养对生命的热爱。 3.提高阅读鉴赏水平,领略多彩的诗词风格。 [教学重难点]诗词所蕴含的生命哲理和情感色彩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主题导入 [引语设计] 有人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提醒我们,生活不仅仅是日 常的繁琐和压力,它更应该有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对梦想和远方的憧憬。今天我们来学习 杜甫的诗《登岳阳楼》和张孝祥的词《念奴娇·过洞庭》,看古人面对动荡的时局,不公 的命运,如何超越自我,用美丽的语言,抒写出生命的诗意。 [明确学习目标] 1.把握景物特征,体会情景交融的抒情艺术。 2.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培养对生命的热爱。 3.提高阅读鉴赏水平,领略多彩的诗词风格。 二、研习作品 任务一: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 1、杜甫因安史之乱流寓成都,后漂泊转徙于江湖间。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岁暮登临岳阳楼。此时的诗人已经 58 岁,年老体衰,患有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凄苦不堪。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从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一路漂泊,来到岳阳,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诗人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发出由衷赞叹,继而想到自己晚年孤苦,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不由悲伤感慨,写下这首千古名篇,第二年,杜甫离世。 2、张孝祥因谗言被罢官北归,途经洞庭湖。 张孝祥(1132—1170),南宋著名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和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他二十三岁,参加廷试,高宗亲自将其擢为第一,居秦桧孙子之上,授承事郎,镇东京节度判官。入仕后刚正不阿,主张扫除积弊,主战支持北伐,并上书为岳飞鸣冤。因而受到主和派的诽谤打击,为秦桧一党所忌。桧指使党羽诬告其父谋反,张孝祥因受牵连被贬。秦桧次年身死,张孝祥授秘书省正字。宋孝宗乾道元年,主和派失势,张孝祥得以复官。在任一年,后又遭到毁谤而罢官。他七月由桂林北归,一路泛舟,到达洞庭湖畔。平湖秋月之夜,诱发了词人勃然诗兴,使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词。后因官场倾轧辞职归隐,中暑而亡,年仅 38 岁。 任务二: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探究杜甫和张孝祥面对自然风光,如何借眼前景表达自我高洁的情怀,完成自我超越,赋生命以诗意的。 活动 1:明确作者眼前所见,心中所感(都是上半部分写景) 要求:在诗词的上半部分,找出直接写洞庭湖的句子,概括景物特征,揣摩作者的情 感,填写表格。 洞庭湖 《登岳阳楼》 《念奴娇·过洞庭》 心中 有 诗意 眼前所见(原文)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概括景物特征 浩淼阔大,神奇恒久 静,平广,明,澄澈 心中所思所感 欣赏赞叹热爱 悠然心会欣赏(陶醉享受) 活动 2:理解作者所述遭际,所表情怀(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