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77637

16《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任务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0-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7次 大小:9862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必修,语文,高中,统编,任务,教学设计
  • cover
山水自然,精神突围 ———《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 【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是部编本教材中唯一一个散文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主题是“自然情———。本单元都是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其中前三篇是现当代散文,后两篇是古典散文《赤壁赋》《登泰山记》,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两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之前都接触过写景抒情散文,因此具备初步鉴赏的能力,但是第七单元的课文,相比初中,难度提升,尤其是在思想上以及对人生、社会的体会上更有深度,因此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深入文本进行探究。 【学习目标】 1.阅读文本,赏析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景物的特点,感受写景文字之美。 2.研读文本,理解景物描写中折射的情感审美体验,感悟文人突破精神困境的途径,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理解景物描写中折射的情感审美体验,感悟文人突破精神困境的途径,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导入: 游览胜迹,总能引发文人墨客的遐思;登山临水,总能获得灵魂的栖息和心灵的远游。那些在此基础上凝结而成的精神超越的篇章也组成了中国文学灿烂的一页。今天让我们走进《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来感受山水自然,精神突围。 活动一:细览一江水月,感受漫川风雪 任务1、梳理作者的“游踪”,更好地感受景物之美 《赤壁赋》 《登泰山记》 何人 苏子与客 姚鼐与挚友(时任泰安知府的朱孝纯子颖) 何事 元丰五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丁未 何故 因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道经泰安 何地 黄州赤壁矶 泰山 何景 月光下的江面及联想的历史人物 泰山的日落与日出到壮美及人文景观 任务2.结合游踪,试从文中找出重点语句并概括景物的各自特点。 《赤壁赋》 赤壁之水月 历史之水月 哲理之水月 重点语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 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 万顷之茫然。浩浩 乎如冯虚御风,而 不知其所止;飘飘 乎如遗世独立,羽 化而登仙。 “月明星稀,乌鹊南 飞”……?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 逝者如斯,而未尝 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盖 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 瞬;自其不变者而 观之,则物与我皆 无尽也 江上之清风,山间 之明月……造物者 之无尽臧也,吾与 子之所共适。 各自特点 幽美、清爽、静谧、 澄明、开阔 江山雄浑开阔壮美,永恒,万古长存,静静看着古今代谢 “变与不变”“取 与不取”的辩证哲理 《登泰山记》 《登泰山经过》 观日出景象 沿途自然与人文景观 重点语句 ①从京城到泰安:余以乾隆三十九年 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 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 于泰安。 ②登山的过程:是月丁未,与知府朱 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 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登山路线:中谷,道少半→越中岭 →复循西谷→山巅。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 几不可登。”(攀登之艰难) ③登上泰山后(峰顶的风景)“泰山 夕照图”: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 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