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 课《面对父母的唠叨》教学设计 课题 面对父母的唠叨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心理健康 年级 五年级 学习目标 1.理解父母唠叨背后往往蕴含着关爱、担心等真实情感,明白唠叨是父母表达关心的一种特殊方式。 2.掌握换位思考的方法,能够从父母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唠叨的原因;学会一些与父母有效沟通的技巧,如耐心倾听、心平气和表达自己的想法等。 3.借助小组讨论、写应对方法等环节,在合作与思考中探索理解父母唠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树立正确的亲子沟通观念,增强主动与父母沟通的意愿,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通过阅读文章、互换身份写作等形式,深入体会父母的心情,发展想象力和同理心。 重点 1.理解父母唠叨背后的真实含义,认识到唠叨是父母关爱的表现。 2.掌握换位思考的方法,学会从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 3.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应对父母的唠叨,如耐心倾听、主动沟通等。 难点 1.真正从情感上理解父母的唠叨,克服对唠叨的抵触情绪。 2.将换位思考的方法和沟通技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与父母进行有效地互动。 3.在理解父母的基础上,形成主动与父母沟通、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父母就像两棵大树,一直默默地守护着我们。他们总是有操不完的心,担心我们吃不好、穿不暖,担心我们学习跟不上、交友不慎重。于是,我们耳边常常会响起他们的唠叨声。也许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些唠叨很烦人,甚至会和父母顶嘴。但是,大家有没有静下心来想过,父母为什么要唠叨呢?其实,每一句唠叨里都藏着他们对我们的爱和关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面对父母的唠叨》这一课,去感受这份深沉的爱,也学习如何更好地应对父母的唠叨。出示课题。 设疑、思考 。 通过设置问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教学主题。 讲授新课 一、快乐测试请你做一做以下测试题。你能听懂下面的爸爸妈妈的“唠叨之歌”吗 试着猜一猜他们的真实想法吧!1.妈妈说“你吃饭怎么这么慢”,其实她内心想表达的是( B )A.你吃饭慢耽误时间! B.饭凉了,对你身体不好!2.妈妈说“这么晚才回家,不如别回来了”,其实她内心想表达的是( B )A.你别回家最好! B.太晚了,你在外面不安全!3.爸爸说“把书包收拾好,别丢三落四”,其实他内心想表达的是( B )A.你记性真差! B.你的自理能力还需要提高!二、快乐暖身(一)“唠叨”再现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围绕“妈妈(或爸爸)的唠叨”创作剧本并将它表演出来,主要表现平时妈妈或爸爸对自己唠叨的情景以及自己的反应。一、情景剧剧本示例:《早餐桌上的唠叨》 角色:妈妈(A 同学扮演)、小明(B 同学扮演)、妹妹(C 同学扮演) 场景:家里餐桌旁 时间:周一早晨 第一幕:起床唠叨 (小明揉着眼睛走出卧室,妈妈从厨房探出头) 妈妈(双手叉腰):我的小祖宗哎!闹钟响了三遍还不起,再磨蹭上学又要迟到了!你看妹妹都坐好吃饭了,快点快点!小明(嘟囔):知道了知道了,刚起来嘛…… 第二幕:早餐唠叨 (小明刚拿起面包,妈妈端着牛奶走来) 妈妈:先喝牛奶再吃面包,热乎的对胃好!你看你这孩子,面包掉得满桌都是,跟你说过多少次要小心…… 小明(不耐烦):妈,我自己会吃!妈妈(叹气):哎,你这书包收拾好了吗?昨天作业本又忘带了,今天可别忘了……第三幕:出门唠叨 (小明换鞋准备出门,妈妈追过来) 妈妈:"把围巾戴上!天气预报说今天降温,别冻着了!过马路要看红绿灯,别跟同学打闹……" 小明(边开门边说):"哎呀知道啦!"(关门离开) 妈妈(对着门喊):"放学早点回来,别在路上玩!"(转身收拾餐桌时,小声嘀咕)"这孩子,总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