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课标分析: 本单元以“可爱的生灵”为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多角度展现了大自然中生灵的可爱与美丽。其中《古诗三首》展现的是古代诗人眼中美丽的春夏景象。 本单元第一个语文要素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之前的学习中都已奠定了相关训练基础,所以在学习《古诗三首》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每首诗描绘的景象。 “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是本单元第二个语文要素,是对三年级上册“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的提升,在本课中要引导学生积累古诗中优美生动、脍炙千古的名句。 教材分析: 《三衢道中》是宋代诗人曾几所作,描写了梅子成熟时节诗人游三衢山的见闻感受,展现了浙西山区明媚清丽的风光。前两句写出游的天气和路线。江南梅子成熟季节一般多雨,恰逢多日不见的连续晴天,所以诗人强调“日日晴”,“晴”为全诗赋予了明丽的色彩,奠定了明朗愉快的感情基调。“却”是“再,又”的意思,道出了诗人高涨的游兴。后两句写游玩归途中的所见所闻。“绿阴不减”既表示归途中看到的景致并不比来时少,又写出了诗人游兴未减,兴致更浓。“添得”和“四五声”衬托出深山的幽静。全诗有声有色,以动衬静。晴空、舟行、绿阴、鸟鸣,构成一幅清新明丽的画面。 五育融合点: 本课不仅要达到基础教学目标,还要让学生体会古人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出的美好景象。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事务,并展开想象,把事物写的形象生动具体。从而让学生们做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向善、向美的好少年。 学习目标: 1.认识“减、鹂”;会写“梅、溪、泛、减”。 2.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诗句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三衢道中》,想象画面,体会梅子成熟时节,诗人游三衢山的见闻感受,以及浙西山区明媚清丽的风光。 4.做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善于表达的好少年。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等古诗学习方法,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揭示课题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曾几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 2.板书课题。“道”是什么意思? (道路的意思。“三衢道中”即走在三衢这个地方的路上。) 设计意图:从诗题的关键字“道”巧妙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二、任务驱学,初读古诗 任务一: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并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等) 1.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注意读通古诗。 2.检查反馈:逐句朗读检查。“泛、减”是前鼻音。 3.听范读,标出古诗节奏。 4.齐读古诗,读出古诗韵味。 三、激思展学,了解古诗: 任务二:“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你读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强调“泛”“尽”“却”的意思? (泛:乘船。尽:尽头。却:再。) 请大家朗读1、2句诗,读出诗人的心情。 任务三:体会情感,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他的心情难免有些? (失望) 这时,他却听到树上的黄鹂在鸣叫,心情又变的? (愉悦、惊喜) 这里不减、添是什么意?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添:增添) 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学生齐读) 任务四: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