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诗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诗圣: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诗佛: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诗魔: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诗豪:刘禹锡,字梦得,号庐山人。 诗鬼:李贺,字长吉。 诗人的雅称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清)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速读全诗,找出这场演奏会的演奏者、乐器、时间、地点。 演奏者 李凭 乐器 箜篌 时间 深秋九月 地点 国都长安城 这场演奏会有哪些听众?请分别介绍他们的身份,并描绘其听李凭演奏时的反应。 即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为舜的去世而悲痛欲绝。 善于鼓瑟的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被音乐打动。 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远古天裂地塌,灾凶四起时,女娲采炼五色石修补苍天,使得宇宙安定下来。女娲听得入迷,竟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喜好音乐的女神成夫人,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即吴刚,月宫神仙,整天伐桂,彻夜不眠,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竟忘了伐树。 十二门前的百姓,唐代的都城长安方圆70多里,呈正方形,共十二门。人们陶醉在美妙的弦乐声中,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潜在神秘深山的幽涧中,随音乐在水波中上下跳跃,翩翩起舞。 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 侧面烘托: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音乐的感染力。 作用:诗人通过写听众们的反应,烘托了李凭箜篌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及其弹奏技艺的高超。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吴丝蜀桐”(借代) 写箜篌构造精良 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高秋”:秋高气爽 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 又写出了演奏的环境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凝云、江娥啼、素女愁 箜篌声神奇美妙 惊天地,泣鬼神 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 先声夺人 突出了李凭技艺高超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移情: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移人情及事物。 拟人:将物当作人来写。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以形比声 以声比声 比喻 用彼事物的声音来比附此事物声音的写法 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把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易于感受的视觉形象。 正面描写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