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峨眉山月歌 新课导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寄托情思的重要意象。它或温柔婉约,如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或雄浑壮阔,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而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笔下,峨眉山的月亮又会演绎出怎样独特的诗意与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在清朗月色与秀丽山水间,探寻诗人的浪漫足迹与细腻情感。 学习目标 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熟悉其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与情感表达特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熟练掌握朗读技巧,能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感受诗歌中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对前路的憧憬之情,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 “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他性格豪放不羁,热爱自由,一生游历四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常运用大胆的夸张、奇妙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将神话传说、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巧妙融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远游时所作。当时的李白,胸怀壮志,渴望走出蜀地,去外面广阔的世界施展才华、实现抱负。峨眉山是蜀地的名山,也是李白故乡的象征之一。在启程之际,诗人望着峨眉山上升起的明月,想到即将远离故土,心中既有对故乡的不舍,又有对未知旅途的期待,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峨眉山月歌》,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融入诗中。 题目解读 “峨眉山” 点明了诗歌所描绘景色的地点,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在诗中代表着诗人的故乡蜀地 “月” 是诗歌的核心意象,象征着纯洁、美好与思念 “歌” 表明这首诗的体裁属于歌行体,歌行体诗歌一般篇幅可长可短,格律自由,便于诗人抒发情感。 整个题目简洁明了,既交代了写作对象,又奠定了诗歌空灵、优美的基调,引发读者对峨眉山月色的美好遐想。 文体介绍 《峨眉山月歌》是一首七言绝句,属于近体诗范畴。七言绝句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至初唐逐渐定型,在盛唐时期达到鼎盛。它全篇共四句,每句七个字,讲究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严格对仗,但部分诗句在结构上会有对应)。七言绝句短小精悍,语言凝练,能够在有限的篇幅内,通过巧妙的构思和意象组合,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是古代诗人常用的诗歌体裁之一。 生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诗歌开篇,诗人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美妙的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点明地点是峨眉山,时间是秋季,“半轮秋” 既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又将季节与月色融合,营造出一种清朗、静谧的氛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画面优美而富有诗意。接着,“影入平羌江水流”,诗人将视角从天空转向江面,写月光倒映在平羌江水中,随着江水缓缓流动。“入” 和 “流” 两个动词,赋予了月影以动态感,使整个画面鲜活起来,仿佛读者能看到月影在江面上摇曳的模样。这两句诗,通过对峨眉山月和江水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蜀地的秀丽风光,也暗含了诗人即将离开故乡的不舍之情,为全诗奠定了空灵、悠远的基调。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后两句诗叙事抒情,写诗人在夜间从清溪驿出发,乘船前往三峡,一路顺流而下,直奔渝州。“夜发” 点明出发的时间,在寂静的夜晚启程,更增添了一丝离别的愁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