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03084

十五 《画里阴晴》课件(共16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日期:2025-11-05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28次 大小:26134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十五,模块,基础,高教,语文,中职
  • cover
(课件网) 画里阴晴 吴冠中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 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 作者简介 吴冠中作品 潘天寿:(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字大颐,自署阿寿 、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 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 背景介绍 1. 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 2. 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的行文结构。 3. 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 4. 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 (提示:参考课文导读) 细读探究 1.这一段写了什么? 1今春又路过故乡江苏宜兴县,热情的主人在匆忙中陪我去看灵谷洞。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细看,密密点点的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妖柔,随雨飘摇;桃花,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 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画出相关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个词? 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寿先生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 运用了比喻、引用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雨中茶场的色彩润泽和美丽。 “湿”。作者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由这一词来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这一话题。可见这一句引用是全文的起笔。 起 2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山区的红土和绿竹,本来并不很协调,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统一于含灰的中间调里;或者说它们都含蕴着墨色了。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因为雨,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大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细读探究 1.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 因为“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更有韵味。 2.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用了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 (继续写“湿”,也就是“阴”) 承 3我自学过水彩画和水墨画后,便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我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的水彩画。我以往的水彩画可说是水墨画的变种,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西洋画中也有表现风雨的题材,但西洋画中是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然的变态来描写的,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趣味来表现。西方风景画之独立始于印象派,印象派发源于阳光。画家们投靠阳光,说光就是画面的主人,因之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甚至说“黑”与“白”都不是色彩,而中西画家大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的色彩感,追求亮、艳、丽、华、鲜……多半是从“晴”派生出来的。 细读探究 西洋画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 西洋画是写实的,中国画是象征的。 中国画追求传神,追求意境,画的是心中的景,而非眼中的景。 作者说,“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即使是水彩画,“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