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28822

14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 九年级语文·下册(2024年统编版)

日期:2025-10-0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5次 大小:3974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语文,统编,2024年,下册,九年级,山水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14山水画的意境 教学目标 1.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3.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教学难点: 1. 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入山水 (出示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诗词? (学生齐诵《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结合词,再看画面,谈谈你的感受。 (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对画面的这种感受属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即“意境”。关于“意境”,当代山水画大家李可染先生曾做过专业论述,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山水画的意境》。 设计意图:由李可染的画作及毛泽东的词作导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消除了对文章的陌生感和畏惧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章理解的难度。 二、遇大师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原名李永顺,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齐白石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景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作家常识,拓展视野。 读山水 (一)任务一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做些圈点勾画,注意把握几个要素:①核心概念;②主要观点;③所用事实;④所作结论。 2.探究方法 (1)默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在文章中圈点勾画,注意圈画出核心概念,画出解释概念间关系的语句;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勾出作者论述观点所用的主要材料以及相关结论性语句。 (3)分享成果,其他学生可补充完善,教师相机点拨。 3.成果展示 (1)核心概念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主要观点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3)所用事实 李太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齐白石画虾、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五代画家荆浩画松、一位作者写生、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四川人说的话 (4)所作结论 “画画要有意境,还要有意匠”,“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第9、10段) 4.活动小结: 这几个要素,就是我们阅读文艺论文首先要关注的点。 设计意图:在阅读文艺论文前给与学生一定的抓手,不仅能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二)任务二 1.探究任务 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以提纲的方式呈现出来。 成果展示: 古诗里的意境 什么是意境 毛主席诗里的意境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怎样获得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 什么是意匠 怎样表现意境 意境与意匠之间的关系 3.活动小结 文章层次分明,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写作思路进行论述。。在议论文写作时,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思路来组织文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提纲的形式,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总结归纳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做到从“一篇”到“一类”的打通阅读。 品山水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