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瑞鑫点教教研院 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活用现象、句式特点,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 了解作者作品以及有关“疏”和“书”的文体知识。 体会论述类文言文中论点明确、论证结构清晰、论证方法多样化、论证说理艺术形象化等特点。 理解文章中渗透的思想观念。 1 2 3 4 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活用现象、句式特点,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 体会论述类文言文中论点明确、论证结构清晰、论证方法多样化、论证说理艺术形象化等特点。 体会论述类文言文中论点明确、论证结构清晰、论证方法多样化、论证说理艺术形象化等特点。 1 2 阅读引导法、问题设计法、比较阅读法、团队合作法 4课时 第一课时 理解文章的针对性 情境导入 《谏太宗十思疏》和《答司马谏议书》都是文言名篇,或为直言进谏、警示君王的奏疏;或为据理力争、剖白心迹的书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篇文章。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仪书》 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走进文章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人 ,唐朝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因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诤臣”。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李世民的行动及施政给以极有益的影响,辅佐李世民共创“贞观之治”。“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答司马谏仪书》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王安石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终,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因抑制了大地主、大官僚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疏 书 用途和文体 古文文体,主要用于表达个人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和建议,如贾谊的《论积贮疏》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这些作品以理性取胜,条理明晰,陈事透彻。 一种更为广泛的文体,既可以指代私人书信,也可以指代公务文书。在古代,书被用来在尊长和晚辈之间、同辈之间进行交流,其内容丰富、功用不一,语言生动形象。 适用范围 古代被广泛用于公私事务中,尤其是在向皇帝或上级表达意见和建议时。它的使用范围相对较窄,主要涉及国家大事的讨论和决策 用途则更为广泛,既可以用于私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可以用于公务上的报告和请求。它是一种更为灵活的交流方式,适用于多种场合和对象 学习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