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分数加减法 第一课《折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让学生自主探索,掌握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意识和严谨的数学学习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正确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让学生熟练掌握通分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包含《大话西游》相关视频片段、折纸情境图、练习题等。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若干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彩笔。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视频激趣:播放《大话西游》中唐僧分西瓜的有趣视频片段,提出问题:“如果唐僧要把一个西瓜分给孙悟空和猪八戒,孙悟空分了,猪八戒分了,他们一共分了多少西瓜呢?同学们能帮唐僧解决这个问题吗?” 2.复习旧知: 涂色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 展示涂色部分占整张纸几分之几的图片,引导学生口答涂色部分一共占几分之几,复习分数的表示方法。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呈现教材中的折纸情境:“淘气折小船用了这张纸的,笑笑折小鸟用了这张纸的” 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如 “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笑笑比淘气少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动手折一折,分别表示出和,并用彩笔涂色。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求和的和呢?观察折出的图形,你能发现什么?” 各小组汇报交流,可能会有学生发现: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 4 份,就是,和合起来就是。 3.数形结合,理解算理 结合学生的操作和汇报,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转化为的过程,解释:“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我们需要把它们转化为分母相同的分数,也就是通分,使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后再相加。” 板书计算过程: + = + =,强调通分的关键是找到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 4.自主探究,迁移类推 提出问题:“笑笑比淘气少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即计算 - 。 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指名学生汇报,板书计算过程: - = - =,引导学生再次明确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5.归纳总结,提炼方法 组织学生讨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将它们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基础练习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发现学生通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2纠错练习 出示 “森林医生” 题目,让学生找出错误并改正,加深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 3.实际应用 解决问题:同学们采集树种,第一天采集了千克,第二天比第一天多采集了 千克,第二天采集了多少千克的树种?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列出算式并计算,强调单位 “1” 相同才能相加减。 拓展延伸:优优家、乐乐家和学校在同一条直线上,优优家离学校千米,乐乐家离学校千米。优优家到乐乐家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提示学生考虑两种情况:两家在学校两侧和两家在学校同一侧,分别计算距离,培养学生的分类讨论思想。 (四)课堂小结,梳理知识 1.引导回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异分母分数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