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35778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2次 大小:1378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课
  • cover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寿县寿春中学 江明星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重点)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语 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 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浩动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和朦胧诗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 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等,他的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他的反光》赢得了社会的瞩目。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 。诗人经历了恶梦一样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此诗,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 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它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三、朗读教学 听这首诗,然后反复朗读,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四、诗歌赏析与探究 (一)生字词 (二)第一节赏析与探究 1、“星星”和“夜里”象征什么?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讨论并明确: “星星”象征光明和美好的事物;“夜里”象征黑暗的现实社会。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连续的比喻,表达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明确: “都是一首诗”,比喻生活在诗一般的美好 境界之中;“都是一颗星”,比喻人们生活在光明之中。“像蜜蜂在心头颤动”人们能够幸福而勤劳地生活,多么令人向往,让人激动。 3、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觉? 表现出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自由自在,给人温暖如梦的感觉。 4、“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 有在心境平和的情况下才能感受得到,因此能勾起诗人的联想和类比。“鸟落满枝头” ,描摹了一幅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美感的画面,令人心驰神往。 5、“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这是从视觉上描写声音,突出对声音的时续时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第二课时 (三)赏析与探究第二节 6、“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寂寞地燃烧”是代表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 7、“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 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是不会颤抖的,是生活的压抑和束缚使星星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8、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