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无忧】五年级科学上册 14.露和霜(苏教版)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比较露和霜的不同,知道露与霜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分析,知道露与霜形成条件的差异主要是温度不同。 探究实践:通过做人造露和霜的模拟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 态度责任:能根据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关注更多与节气相关的天气现象,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 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做人造露和霜的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难点:做人造霜的实验。 教学内容 本课承接第一课《云和雾》的认识与探究,介绍了另外两种天气现象———露和霜。将这两种天气现象放在一起也是因为其形成条件很接近,都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并附着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只是一个凝结成液态的小水滴,就是露;一个凝结成固态的小冰晶,就是霜。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观察并比较露和霜的不同,整体感知它们在形态及形成条件上的差异,这属于经验层面的认知。活动二,做人造露和霜的实验,主要是模拟露和霜的形成过程,两个实验放在一起可以形成一种对比,从而让学生知道两者的形成条件差异主要是温度不同。这是本课动手实践的主体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活动三,阅读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这两个节气正好与所学的内容紧密相关,意在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更多与节气有关的天气现象,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铁罐、湿毛巾、电子温度计、碎冰、盐、冷水。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观察露和霜有什么不同 露呈液态,是小水滴;霜呈固态,是小冰晶。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色。形成霜时的天气比形成露时的天气冷。 傍晚和夜间,地面和地表物体温度下降,使贴近地表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当地面或地表物体温度降到露点(0℃以上),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表物体就会有水蒸气凝结,出现小水滴,称为露。地面或地表物体因散热而降温至霜点(0℃以下)时,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而凝结成小冰晶,即霜。 1.露。 露的形成: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地面上的草木石块等物体因向外辐射热量而温度降低。当温度降至一定程度时,空气中达到饱和状态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成为露。 露对植物的生长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在中国北方的夏季,水分蒸发得快,遇到缺雨干旱天气,农作物的叶子在白天被晒得卷缩发千,但是夜间有露,叶子又能恢复原状。 2.霜。 霜的形成:霜的形成多发于晴朗的夜晚。当气温低于0°C时,空气中达到饱和状态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入秋后的第一次霜称为初霜,入春后的第一次霜称为终霜,初霜至次年终霜的时间间隔称为霜期。霜一般是六方晶系冰的集合体,呈鳞状、针状、羽状或扇状。 设计意图: 观察并比较露与霜的不同,聚焦本节课的研究主题,为接下来的人造露和霜实验作铺垫。 露、霜的形成涉及水的三态变化,水的三态变化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主要内因。 活动二 人造露和霜 1.造露。 实验材料:杯子、温度计、湿毛巾、若干碎冰、冷水。 实验步骤:(1)在杯中放入碎冰,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2)将冷水倒入碎冰中,测量冰水的温度。 (3)观察杯子的外壁。 实验现象: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为-1.1℃,杯子的外壁有细密的小水滴,即露珠。 实验分析:在碎冰中加入冷水,目的是让杯子外壁温度的下降速度比较均匀。湿毛巾的目的是增加杯子周围的水蒸气含量,湿毛巾蒸发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子外壁,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杯子外壁,小水珠越来越多,汇聚成大水滴,这就是露。 实验结论:露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水滴。 2.造霜。 实验材料:杯子、温度计、湿毛巾、若干碎冰冷水、盐。 实验步骤:(1)在杯中放入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