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情书爱缱绻,万里江山志峥嵘 ———《与妻书》(林觉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准确理解文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书信注重交流、书写自由的文体特质。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文章的语言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林觉民“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准确理解文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书信注重交流、书写自由的文体特质。 导入新课: 出示:《国家宝藏·与妻书》开场片段 “绝笔文书”,谁人绝笔?“精神宣言”,何种精神?“最美情书”,何以最美? 百年情书———《与妻书》为何能够入选《国家宝藏 》栏目,成为“国宝”?请你结合林觉民《与妻书》内容,以栏目选品人身份阐述理由。(情境任务)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同年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起义时加入敢死队,带头冲入两广督署,撤出途中中弹被捕,后从容就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10年秋,孙中山与同盟会的许多重要骨干集议于庇能(今槟榔屿),决定在广州发动新的起义。会议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确定以同盟会员为骨干(先锋),广泛发动新军、防管、巡警、会党和民军,并在夺取省城后把革命火焰燃向长江流域和全国。会后,孙中山到各地募款。黄兴、赵声负责筹划起义,主持了总机关“统筹部”。大批革命党人集中于香港。广州城内建立了约四十个据点。由于情势的变化,起义日期一再变动。当黄兴最终决定4月27日发难时,不得不把原计划的十路并举改为四路突击。但当举义时,实际上只有黄兴率领的一支队伍直扑两广总督衙门,并分兵攻打督练公所等处。孤军转战,最后终于失败,喻培伦、方声洞、陈更新、林觉民等约百余人死难。终归因力量悬殊而失败。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生命危险将当初能找到的战死和被俘后慷慨就义的72名革命党人(实有100多名革命党人壮烈牺牲)的尸骨葬于广州东北郊,并改红花岗为黄花岗(黄花即菊花,象征节烈———菊残犹有傲霜枝”)。因此,史称此役革命党人安息之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通称最初安葬的革命党人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2.写作背景 清朝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重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本文写于广州起义前三天,表现了林觉民公而忘私的高尚情怀和杀身成仁的决心。 附《禀父书》内容: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3.题目释义 与:给。 妻:指林觉民的妻子。 书:①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叙述和陈情 ②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谏逐客书》) 教学过程: 任务一:一读信笺明思路 活动一:听读正音(播放朗诵视频) 如晤wù 眷juàn属 称chèn心 能彀gòu 双栖qī 筛shāi月影 肖xiào我 相和hè 旁bàng汝 模mó拟 一恸tòng 不能禁jīn 活动二:内容梳理 层次 内容 第一部分 (第 1段) 交代给妻子写这封信的原因,表达了悲痛之情。 第二部分 (第2~5段) 回忆夫妻的恩爱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