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96609

第9课《 我也能创造》教案【北师大版】《心理健康》三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22 科目: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9次 大小:2747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9课, 我也能创造,教案,北师大,心理健康,三年级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我也能创造》教学设计 课题 我也能创造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心理健康 年级 三年级 学习目标 1.认识到创造并非仅属于科学家或发明家,而是源于生活中的观察与思考(如鲁班通过丝茅草发明锯子的案例)。 2.培养创造力的核心方法,包括善于观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动手实践(如 “方法指南” 中提到的四步策略)。 3.知道废旧物品可通过创意改造实现二次利用(如杨杨将罐头筒制作成笔筒、保鲜膜内筒改造成相框),理解创造与生活的联系。 4.提升动手改造物品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如鲁班的发现过程),提高对生活中细节的观察能力及逻辑分析能力。 5.相信 “每个人都有创造潜能”,克服对创造的畏难心理。通过废旧物品改造案例,树立资源再利用的环保理念。 重点 1.明确 “创造源于生活” 的理念,通过案例(杨杨的手工改造、鲁班的发明)认识到创造的普遍性。2.掌握 “观察 — 质疑 — 思考 — 实践” 的创造力培养方法,并能在 “活动在线” 中尝试应用(如完成益智游戏、手工改造)。3.突破 “创造遥不可及” 的认知,建立 “日常小事中也能创造” 的思维模式。 难点 1.可能受常规思维限制,在解决 “切蛋糕分 9 块”“移动火柴变三角形” 等问题时难以找到创新解法,需引导多角度思考。2. 可能因缺乏自信或怕失败,不敢尝试动手创造,需通过鼓励与成功案例(如杨杨的故事)增强其行动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欣赏视频《鲁班造锯》鲁班从一片草叶中获得灵感发明了锯子,这说明创造往往就藏在生活的小细节里。只要我们学会观察,每个人都能成为‘小鲁班’!其实呀,我们也能像鲁班一样,用‘观察 — 思考 — 动手’的魔法让生活充满创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也能创造》这一课。 出示课题。 欣赏视频、思考 。 通过欣赏视频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教学主题。 讲授新课 一、心情话吧1.阅读杨杨的故事。 2.心灵悄悄话:(1)杨杨用罐头筒制作了什么物品?他是如何装饰的? (2)除了笔筒,杨杨认为罐头筒还可以改造成哪些物品? (3)杨杨用保鲜膜内筒制作了什么工艺品?制作步骤是什么? (4)妈妈看到杨杨的作品后有什么反应? (5)杨杨的创造行为体现了哪些品质? 小结:(1) 杨杨将罐头筒制作成了环保小笔筒。他先把罐头筒洗干净、晾干,然后用彩色卡纸进行装饰,让笔筒更加美观。杨杨觉得罐头筒还能做成牙签筒、盐罐、糖罐,甚至小杯子。杨杨用保鲜膜内筒做成了相框,步骤如下:把内筒拦腰截断;在两个筒上各划两刀,方便插相片;用彩色纸包裹内筒,完成装饰;最后在相框里放上妈妈的照片。(4)妈妈下班回来看见相框非常高兴。(5) 杨杨的行为体现了以下品质:善于观察生活(发现家里缺少笔筒、保鲜膜内筒可利用);动手能力强(主动清洗、裁剪、装饰材料);思维活跃(能联想到罐头筒的多种用途);有环保意识(将废旧物品改造再利用)。二、心灵港湾1.文中提到人类的物品源于什么?创造常被忽略的原因是什么?人类的物品都源于创造。创造常被忽略的原因是人们没有意识到创造就在身边,容易忽视生活中的细节。2.鲁班发明锯子的灵感来源于哪两个事物?鲁班的灵感来源于丝茅草的叶子和蝗虫的上颚。他发现丝茅草叶边缘有细齿状小刺,蝗虫的上颚也有利齿般的部位,两者都因锋利细齿而具备切割能力。3.鲁班发明锯子前面临什么困难?锯子发明后有什么效果?困难:鲁班需要大批木材,但因工具落后,伐木速度很慢。效果:他发明的锯子带有锯齿,伐树时几下就能划破树皮,大大提高了伐木效率。4.文中如何反驳 “创造只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 这一观点?文中指出创造的范围很广,虽然有些发明来自实验室,但更多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