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7.溜 索 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把握情节,感受笔记小说的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细读小说,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惊涛骇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 溜索 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通常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的态势。渡河者把皮带或绳索系于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借倾斜之势滑过河。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原籍重庆江津,作家、编剧。其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品惯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对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 代表作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探视:察看。 盘桓:回环旋绕。 顷刻:极短的时间。 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森气:森严可畏的气势。 蓦地:出乎意料的;突然。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形容很微小。 千钧之力:形容力量之大。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 情节 环境 人物 听朗读,梳理小说的情节。 情节 情节 文章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9):驮队来到怒江边,准备溜索过江。 第二部分(10—24):在首领的指挥下,驮队陆续溜索过江。 第三部分(25):过江后,驮队继续上路。 1.小说开篇便写到怒江峡谷之险,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 ①烘托。通过“我”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俯瞰江面“蓦地心中一颤”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 ②在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时,不时变换角度,将“我”的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示了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③通过“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描写,充分表现出“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也让读者如临其境。 环境 2.文中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江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即: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现出了马帮汉子们的从容不迫、沉着稳重。 3.本文用了不少笔墨写牛。请划出描写牛的句子,思考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1)描写牛的句子 第一段: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第六段: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第九段: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 (2)描写牛的句子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作用: “前面牛死也不肯再走”描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