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40153

8、方山子传 课件+教案 (4)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3次 大小:345951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方山,课件,教案
    8、方山子传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知识链接,了解作者苏轼; 2、通过细读全文,分析方山子言行的“异”,学生能够归纳方山子的人物形象; 3、通过对传主写作素材积累,让学生能够在写作中提升自己提炼并表述观点的 能力。 2重点难点 通过细读全文,分析方山子言行的“异”,学生能够归纳方山子的人物形象。 3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究法 4知识链接 1、苏轼 (1036-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22岁进士及第,名动天下,刚中进士就获得欧阳修“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和“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的美誉,先后任凤翔鉴判和史馆之职。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离中央,历任杭、密、徐、湖四州地方官达七年之久。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四年。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由高太后听政,尽废新法。苏轼被命知登州,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擢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兼侍读。 因受新旧两党夹击,兼洛蜀党争,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元祐六年(1091年)三月被召还京,重任翰林学士,以“清要之地,众所奔趋”,再遭群小诬陷,遂自请离朝,先后出知颖、扬二州。元祐七年(1092年)八月以兵部尚书召还,迁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拜礼部尚书。勉强就职,又遭台官弹劾。高太后去世,哲宗起用新党,苏轼又请求外放。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出知定州,继贬英州,再贬惠州、儋州达七年之久。哲宗病逝,苏轼被迁北还,病逝于常州,享年66岁。 2、创作背景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出仕,任风翔签判。嘉佑八年(1063年)陈慥之父陈希亮来任府尹。陈希亮素以威严著称,僚属和他见面多不敢仰视,而苏轼年少气盛,常与争议,甚至形于颜色。这年,苏轼和陈慥初遇,二人一见如故,抒怀言志,颇为投合。自凤翔返京后,苏轼妻死父逝,宦海升沉,身经乌台诗案的文字之狱,贬往黄州;陈慥也父死无禄,心志不得伸,以平民之身隐于异乡。元丰三年(1080年),陈慥听说苏轼被放逐而相迎于途中,以后过往频繁。据苏轼自己统计,在黄州四年,他“三往见季常,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详《岐亭五首》)。两人情至深,故苏轼于元丰四年(1081年)写下了这篇散文。 3、方山冠 《后汉书·舆服志下》: “方山冠似进贤(冠),以五彩毅为之。祠宗庙,大予、八佾、四时、五行乐人服之。冠衣各如其行方之色而舞焉。”方山冠是汉代乐师在祭宗庙时所戴的帽子。在当时的政教背景中,作为天与人之间的传语者,参加宗庙祭祀的乐师,是极受推崇与信任的代言者形象。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河东狮吼”这个成语吗? (请学生回答) 知道这个成语的来源吗?(幻灯片展示《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这个可怜的“龙丘居士”就是我们今天课文的主角。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近苏轼的《方山子传》,走进方山子的人物世界。 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准备的过渡语: 同学们,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就是他的“异”。现在先请同学个人独立完成第一大题的两个表格的任务,即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方山子“异”的具体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并通过把握细节,把握细节,体会方山子“异”的深层内涵。 活动2【活动】二、学 & 三、研(群学) 要求:1、个人独立完成任务(独学); 2、小组内部交流,选出展示内容和展示代表,并准备展示。(群学) 3、小组长要组织好小组讨论发言。讨论过程中认真听并进行相关记录。 (一)读文识人,明“异”处 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请细读全文,完成以下表格。 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方山子“异”的具体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