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和B,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 学习目标 壹 贰 叁 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熟读本课生字词。 壹 学习任务 默读课文,思考什么是“无言之美”,作者又是来如何阐释的? 贰 梳理课文脉络,完成思维导图。 叁 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瞬息万变(shùn) 缥缈(piāo miǎo) 信手拈来(niān) 铢两悉称(zhū)(chèn) 惟妙惟肖(xiào) 栩栩如生(xǔ) 宏壮(hóng) 渊穆(mù) 惨戚(qī) 蛾眉(é) 寂寥(liáo) 谚语(yàn) 顷刻( qǐng) 颦(pín) 暧( ài ) 笳 (jiā) (2)词语释义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悉:都;称:相当。 丝毫不爽:形容一点也不欠缺。爽:有差别,不同。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玩味:细心体会其中意味。 闲情逸致: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逸,安闲;致,情趣。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生动,或是雕刻得非常精美、 十分逼真。 渊穆:极其美好。 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信手,随手。 轻描淡写: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走进作者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现当代美学家、翻译家。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目标任务一: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借孔子的话引出“无言” 言不尽意,亦不必尽意 美术:相片和图画的区别 文学:言不必尽意 音乐:无声胜有声 雕刻:含蓄不露 从情感或情绪中表现 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通过写景来表现 第1段 第3-7段 第8段 第9段 第10段 第11、12段 第13段 文章结构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话题导入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美尽善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美尽善”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旨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细读探究 黄山迎客松 目标任务二: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 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以图画的选择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陶渊明《时运》 寓情于景 文 学 白 描 文 学 以文学作品的意蕴之美凸显无言之美 《归园田居》 陶渊明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yìn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à 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琵琶行 ———白居易 此时无声胜有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 凝绝不通声暂歇。 冰泉冷涩弦凝绝, 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这座希腊雕刻中,拉奥孔和他的儿子正处在极刑之下,本该表现出痛苦、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