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07708

第9课对外开放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1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9次 大小:3860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 cover
第9课对外开放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时间轴和历史地图,了解对外开放时间、开放格局形成过程和加入世贸组织等基本史实。(时空观念) 2.通过史料,了解经济特区建立的背景;知道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掌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义。(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3. 认识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培养与时俱进和面向世界的意识。(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外开放的格局 教学难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孙中山通过辛亥革命让中国人民“醒过来”,毛泽东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富起来”。改革开放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对外开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知识点一:原因 【教师提问】同学们,请根据材料,概括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学生行为】逐一分析材料,寻找关键词思考答案并概括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①经济落后,自身建设的需要。②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③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 知识点二:开始 【教师提问】:1980年我国兴办了哪些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1980年 中共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些特区①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②地处沿海,交通便利③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有利于吸引侨资④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 知识拓展———经济特区到底“特”在哪里? 【教师提问】(出示材料)阅读材料和课本42页,找一找经济特区到底“特”在哪里? 【学生回答】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教师强调】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棒!经济特区的“特”指的是特殊的经济政策,而非政治上的特殊。 知识点三:代表———深圳经济特区 (出示历史图片)这一崭新的试验很快取得明显成就。深圳被大家称作“一夜崛起之城”,是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知识点四:意义 【教师提问】(出示历史图片和材料)同学们,请完成【学习任务二】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p43,指出设立经济特区的作用? 【学生回答】设立经济特区的作用:①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②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教师过渡】: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的变化,说明改革开放试点成功,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领域。 目标导学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图片展示: 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2.教师讲述:对外扩大开放的基本情况。 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中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3.【教师提问】:在此之后,我国对外开放的脚步还没有停歇,后面还有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包括沿江城市和陆地边境城市和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4.请学生拟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按时间顺序) 提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教师解释】解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①全方位:对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②多层次: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③宽领域:不仅是经济领域,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5.图片展示: 6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