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掌握并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认识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采用谈话法,材料、问题归纳法以及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并辅助多媒体教学,对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具体措施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商鞅变法及其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曲折性和改革家们的远见卓识、大无畏精神,从而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 (2)通过分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增强同学间的友谊,进一步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Ⅰ学过《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在必修Ⅱ学过《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在必修Ⅲ学过《百家争鸣》,在上一节课,即第3课学过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这些对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影响的学习将有一定的帮助。 3重点难点 分析和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 4教学过程 导入:秦在战国时期起初只是一个西部边陲荒蛮国家,然而,最终一统六国,这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奇迹。而商鞅变法无疑是这个传奇式的国家崛起的关键。商鞅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变法为什么能促进秦国的强大?让我们透过尘封的岁月,走近商鞅…… 一、变法的前夕 1、战国初期,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落后于六国。 秦国地处西陲,一向为诸侯各国所轻视,称之为“夷狄之邦”。秦穆公时,称霸西戎。步入了强国的行列。但是,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表现) 2.、秦孝公变法图强。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秦孝公受到很大刺激,认为这是莫大的耻辱,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3、商鞅的变法准备: 他要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在当时只有一个渠道———把自己推荐给一个能够赏识自己、重用自己的国君。于是他跑到现在的陕西,投奔决心发愤图强的秦孝公。 第一次见孝公,他大讲“帝道”,即:黄帝、尧、舜等统治经验。孝公听了昏昏欲睡,事后很生气地斥责景监:你怎么介绍这样的混入?我怎么可能用这样的人呢!景监挨了训,责备商鞅。商鞅却说,我在试探他的想法呢,要求再次接见。5天后,第二次见孝公,商鞅大谈“王道”,就是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治国方略,秦孝公耐心听下来,但不以为然。事后又责备景监,景监又责备商鞅,商鞅说,我还没说到正题呢,请再安排接见。第三次商鞅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到战胜各国、富国强兵的话题。秦孝公对景监说,这个人行。我还要和他谈谈。商鞅就争霸之道、强国之路,再次与孝公交谈时,孝公越听越入迷,不知不觉地挪动双膝,凑近商鞅(那时还没有椅子。席地而跪坐)。两人一连谈了几天,孝公还不满足。(得到赏识,进行变法) 秦孝公决心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但又怕舆论非议,于是让商鞅与守旧大臣们对话。大臣甘龙认为:“依照民俗而施政,不费力就会成功;沿袭成法治国,官吏习惯,百姓也平安。”商鞅说:“你这是凡夫俗子的言论。你这类官员可以当官守法,但是不能与你讨论变法问题。”大臣杜挚又提出:“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能更换旧器;效法古代不会有过失,遵循旧制不会出偏差。”商鞅回答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是商鞅留传后世的名言,意思是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发展就不能拘泥于旧制度。 商汤和周武王因为不遵循旧制才成就大业,夏桀、商纣因为不改旧制而亡国。违反旧制不能否定,因循守旧不值得赞美。”辩论的结果更加坚定了秦孝公变法的决心,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通过与旧贵族展开论战,宣传了变法的必要性和意义,为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 当变法的法令拟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