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统编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14 山水画的意境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意境”的核心概念和其他相关概念以及“意境”中景与情的关系。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分析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掌握文艺性评论的阅读方法,了解文艺性评论的文体特点。运用AI绘画工具(如文心一格),尝试创作“数字山水画”,培养创新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通过数字化手段(如VR美术馆),体验“可游可居”的山水意境。 4.文化传承:初步学会运用“意境”的知识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感受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李可染《万山红遍》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作者介绍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画集有《李可染中国画集》等。 字音字形字义 惆怅 真挚 chóu chàng zhì 浮光掠影 夔门 lüè xuàn kuí 夔 渲染: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朋友之间的感情。 浮光掠影: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而过。比喻观察不细致,无深刻印象,也比喻文章等肤浅,无真知实学。 渲染 ①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②在作者看来,什么是意境 ③“意境”是怎么获得的 ④除了“意境”,山水画还有什么是关键 学习阅读方法,明晰体式特质 1.抓核心概念,明了基本知识 (一)文艺评论阅读方法 2.理清评论思路,构建知识框架 (1)再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 (2)预习提示里说,本文“层层阐述、思路清晰”,结合课文内容,试着用思维导图画出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 景与情、写景就是写情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怎样获得意境 意境是什么 为什么要有意境 意境是诗画的灵魂 深刻认识对象 意匠 把握精神 赋予生命 长期观察 全面深入认识 《山水画的意境》思维导图 (3)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本文结构有什么不同 一般议论文多是提出一个观点,然后分析证明;或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而这篇文艺性评论则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板块展开的,这也是文艺性评论的常式结构。 3.研读实例,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1)齐读课文第3段,作者引用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想要说明什么 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论述了诗歌意境中,写景却一样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 (2)文中提到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没有引用原文,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