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24472

高一语文新教材晨读晚练13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含答案解析)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9次 大小:827724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高一,目的,答案,图书馆,前提,读书
    参考答案I 参芳答案 第1课沁园春·长沙 6.【答案】“所谓古址”表现出“古址”这一称呼已名不 副实,鲜明地传达出作者对“古址”现状的失望;“土墩” 挑灯晚练 准确反映出遗址衰败零落、几近于无的荒凉状态。 1.A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鉴 的能力。A,“洋溢着作者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错 赏能力。“所谓古址”中的“所谓”是所说的意思,通 误,前三句中交代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为全 过后文“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可以看出,所说的古址 词奠定了大气磅礴、沉郁豪迈的感情基调。但仅从 只刺下这一称谓,而实际上已经没有故迹可寻,只 这三句不能看出作者“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结合 剩下人们看到的土墩,即所谓的烽火台,从而表现 上片最后“谁主沉浮”可知,开头词人独自站立在寒 出“古址”这一称呼已名不副实,进而表达出作者对 秋中沉思草命形势。 “古址”现状的失望。“土墩”就是现在人们看到的 2.【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风华正茂,蔑视反动 遗址中所谓的烽火台,并且已经坍塌了大半,只可 派,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改造旧中国的英雄形象。 以看到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并且苇草飘扬出 【解析】本題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来,从而可见遗址的衰败零落、几近于无的荒凉 本题要求考生概括“少年毛泽东什么样的形象”,所 状态。 以应从下片作者回忆少年时的内容中寻找答案。 7.【答案】①将可以俯瞰四野的制高点喻为海边的 下片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 礁石,可以突出阳关遗址的地势之高、视野之开阔。 道”是说包含作者在内的早期革命者正值青春年 ②将“山”喻为“冰海冻浪”,形象刻画出群山被积雪 少,劲头正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 覆盖且连绵起伏之态,也令人想象解冻后的海与浪 户侯”更是凸显了包括作者在内的草命者蔻视反动 的磅礴气势,暗含一种动态之美。③含蓄地写出作 派,改造旧中国,以天下为己任的形象特点。 者俯视白雪覆盖的阳关故址、西北群山时,所体会 3.【答案】峥嵘岁月水深火热字里行间淋漓 到的苍凉壮阔之情。 尽致 【解析】本題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把握能力。 【解析】第一处语境中有“豪情”“壮志”的提示,表 “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 达的思想是积极的,故可填“峥嵘岁月”。第二处语 海边的礁石上”中“这儿”指的是俯瞰四野的制高 境指人民的生活处境艰难因苦,故可填“水深火 点,俯瞰四野的制高点是这句话的本体,而喻体则 热”。第三处语境指《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所表达 是海边的礁石,用海边的礁石来比喻俯瞰四野的制 出的情感,故可填“字里行间”。第四处语境修饰的 高点,从而突出阳关遗址的地势之高、视野之开闾。 对象是《沁园春·长沙》,且形容“把祖国放在心中, “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中本体为“山”,喻体为“冰 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感表达得充分透彻,故可填“淋 海冻浪”,将山比作海浪,从而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群 漓尽致”。 山被积雪覆盖且连绵起伏之态,而这里将山比作冰 4.【答案】①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②词人运 山、冻浪,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令人想象解冻后的 用对比手法 海与浪的磅礴气势,暗含一种动态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简明的能 8.D“全词一派婉约之风”有误,全词以婉约为主, 力。①处,前面先谈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接着 而“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 说“把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 和云煮”等句,亦有豪情。 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后面又说 9.【答案】①革命夫妻离别时分的柔情和哀伤。“眼 “含蓄地回答了·谁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