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3435898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堂实录(表格式)
日期:2025-11-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4次
大小:1300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张
2024-2025
,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
格式
,
实录
,
课堂
,
学年
课堂实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掌握 “怆然” 等重点字词。 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与孤独,感悟其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品味诗歌简洁却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朗读背诵,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难点:体会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领悟诗歌中蕴含的时空观与生命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文人墨客用他们的诗词歌赋,抒发着内心的情感,描绘着世间的百态。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位初唐诗人陈子昂的世界,去感受他那首震撼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在正式学习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陈子昂的小故事。陈子昂年轻时来到长安,一心想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可当时的他在京城寂寂无闻。有一天,他在长安街上看到有人售卖一把昂贵的古琴,众人都在围观,却无人愿意购买。陈子昂灵机一动,花重金买下了这把古琴,并且宣称自己擅长弹奏此琴,邀请众人次日到他住处欣赏演奏。第二天,众多长安名流纷纷前来,可陈子昂却当着众人的面,将古琴摔碎,然后拿出自己的诗文分发给大家。就这样,他凭借这一独特的举动,一日之间名满京华。同学们,从这个故事中,你们能看出陈子昂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 1:我觉得他很聪明,懂得用特别的方法让别人注意到他。 生 2:他对自己的诗文很有自信,才会用这种方式展示。 师:大家说得都很对。陈子昂不仅聪明自信,还是一个极具政治抱负和文学才华的人。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他创作《登幽州台歌》时的心境,去探寻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二、背景介绍 师:陈子昂生活在唐朝初期,那时候虽然社会逐渐走向繁荣,但在政治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公元 696 年,大唐属国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反叛,带兵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自己的侄子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出身亲贵,却不懂军事,且为人轻率,少谋略。在作战过程中,前部先锋部队全军覆没,军心大挫。此时的陈子昂虽体弱多病,但怀着忠义之心,毅然请求自己带领上万士兵作前驱进攻敌军,却被武攸宜一口回绝。随后,陈子昂又再次进言,不仅没被采纳,还被武攸宜降为军曹。陈子昂知道自己多说无益,心情苦闷至极。一天,他走出军营,登上了蓟北楼,也就是幽州台。在这里,他想到了战国年间燕昭王信任礼遇大将军乐毅等贤才的陈年往事,再对比自己当下怀才不遇的境遇,不禁感慨伤怀,于是赋诗数首,其中就有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了解了这样的背景,相信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下面,老师先给大家范读一下这首诗,同学们仔细听,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 师:(充满感情地范读《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同学们,听老师读完,有没有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氛围?现在,大家跟着老师的节奏,小声地跟读几遍。 学生跟读 (学生小声跟读,教师巡视,留意学生的跟读情况,及时纠正读音和节奏) 自由朗读 师:好,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受诗歌的大意。如果在朗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或者句子,先做个标记,等会儿我们一起探讨。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鼓励学生放开声音,大胆朗读) 个别朗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勇敢地站起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听完之后,我们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评价。 (请一位学生朗读,朗读结束) 生 3:我觉得他读得很流畅,字音也都读对了,不过节奏上,像 “前不见 / 古人,后不见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期中现代文阅读回顾练习卷-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2025-11-22)
期末专题:现代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2025-11-22)
期末专题:诗歌鉴赏-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2025-11-22)
期末专题:默写-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2025-11-22)
期末专题:现代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2025-11-22)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