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38038

18《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教案

日期:2025-10-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192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教案
  • cover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热爱祖国的山川河流。 语言运用: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学习按一定顺序,多角度写景,来突显各拉丹冬雪山的特征的方法,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思维能力:把握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写景顺序和角度,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审美创造: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相处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学习按一定顺序,多角度写景,来突显各拉丹冬雪山的特征的方法,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呢?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 (生回答)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视频:(播放幻灯片)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海拔5400米的冰雪世界…… 同学们,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 核心任务:整合游历,发朋友圈 (一)明确所至,理清游踪 活动一:介绍行程 假设你是这篇游记的作者,你想在“朋友圈”发一张游踪图,简单播报这一趟各拉丹冬之行。请你根据这篇游记的内容,画一画行踪图。 温馨提示:读游记,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基本行程。大家可用红笔圈出表示时间、地点变化的词句,然后画出行踪图。 第一天:走向格拉丹东———草坝子上搭起帐篷———接近冰山冰塔林———置身冰窟———第二天:再入冰塔林、冰河 顺序: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 写法:移步换景 细读所见,聚焦镜头 活动二:推荐见闻 作为读者,你想向大家推荐作者行程中的见闻,请你发“朋友圈”把你认为有特色的镜头介绍给大家,试着从欣赏的角度说说理由。 速读课文,找出所见 要求:快速浏览,用红笔圈出作者所见之景,并反复诵读。 聚焦镜头,具体分析 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 试结合课文5、6、10、11、12、14段内容具体分析。 第5段:略写远望冰塔林的奇观 第6段:略写近看冰山的形态 第10、11段:详写置身冰窟看到的奇丽景象 第12、14段:略写第二天再入冰塔林,听到坚冰下的流水声 总结: 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略写时一笔带过,详写时细致刻画。 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 如对冰窟和冰风的描写,突出异样的“温暖”感受,既写风的“扫荡”,更把思绪放飞到洪荒之始,感叹于自然的永恒。 又如描写冰塔林和冰川,虽然以“写形”为主,却很少对其形态做过细的描写,而是用精练、准确表现出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又畅想眼前奇景的形成过程。 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 景物描写特色:(1)善于捕捉所写景物的神韵。(2)在写景时往往把主观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 3、转发见闻,赏析分享 学生自由赏析表达。 例:“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黛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将各拉丹冬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将各拉丹冬的形态比作有如刀削一般,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各拉丹冬的雄伟和神秘,表达了作者对各拉丹东雪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温馨提醒:可以从修辞角度,还可从字词、句式等进行分析 (三)理解所感,顿悟内涵 活动三:讲述心历 请你帮作者把这趟各拉丹冬之行的个人心历整合成一段文字,以备发到“朋友圈”。 要求:尽量引用原文,可适当加上自己的内容。 知识卡片: 读游记,要关注的不仅是景,还有人———人的经历,人的感受,人的思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