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3 古诗词三首 (部编)六年级 上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飞花令·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飞花令·雨 宿建德江 孟浩然 唐 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孟浩然的一生中交织着复杂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早年他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终因没有得力的引荐,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 作者简介 宿 建 德 江 [唐]孟浩然 移 舟 泊 烟 渚,日 暮 客 愁 新。 野 旷 天 低 树,江 清 月 近 人。 zhǔ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渚 德 初读诗歌 自读整首诗,结合文中注释和课本插图,说说读完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地点、诗题意思、大致内容等。 整体感知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住 默读诗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宿 移舟 划船 泊 停靠 渚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日暮 黄昏时分 客 愁新 诗人 新的愁绪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旷 空旷的原野 江清 清清的江水 用自己的话和同桌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诗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齐读诗句,想象:读到“天低树”“月近人”时,你眼前浮现出什么画面? 为什么在诗人眼中,天比树还低,月亮和人如此亲近?谁能读出诗中的意境? 想象画面 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诗人借“天低树”“月近人”之景来抒发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 借景抒情 默读全诗,想想哪个字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人心里涌起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新愁。 面对黄昏的落日,作者心里为什么会“愁新”?他满怀愁绪向谁诉说呢? 体会诗情 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满怀愁绪无处诉说,似乎只有江月知晓他孤寂的心情。 直抒胸臆 配乐朗读。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参考诗意,背诵原诗。 总结学法: 朗读 理解 想象 体会 请同学们用以上学法,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合作探究 宿建德江 客愁新 天低树 月近人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学法:朗读→理解→想象→体会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 轼 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自学古诗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作者简介 借助课文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诗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 ... ...